张问陶《出峡泊宜昌府》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张问陶
万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问最能。
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彝陵。
作者张问陶是四川遂宁人,这诗是他从四川赴京过长江三峡后的即景抒情,写于船泊宜昌时。宜昌府治所在为今湖北的宜昌市,距三峡不远,因三峡中的巫峡、西陵峡就在府辖区的巴东县西和宜昌县境;但长江却由宜昌以东进入了中下游平原,长江航行自此以后,就顺利平安了。
“万山”两句,写回首船行三峡时的惊险。“崚嶒”(língcéng零层)形容山势的峭危峻险。三峡两岸巉岩叠嶂,悬崖绝壁,峡水湍急异常,又有险滩深漩,船行其间迅疾如飞,随时随刻都有触石、碎舟、亡身之险。一个“太”字,极写船行长江三峡的险危,可以想见身处其境时的头晕目眩、心惊胆战。现当飞舟出峡脱险,诗人回首万山,在惊喜之余,不免仍有后怕:真太危险了,可谓九死一生呀!今日何以得余生?全凭了那“最能”!“最能”,就是船工、水手。杜甫有最能行诗,写三峡船工的高超本领:“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诗人在庆幸“余生”之余,更赞美、惊叹这身怀绝技的“最能”。
“诗随景色变”,随着江流渐宽,舟行渐缓,送尽了那三峡的奇峰重峦,泊船于宜昌,呈现在面前的是另一派景象。诗人极目彝陵(彝陵即夷陵,辖境在宜昌及其东南的长阳、宜都一带),只见长江浩浩淼淼、水随天去,江天一色,对此空阔气象,双眼为之豁亮,胸怀为之开朗,心情亦随之泰然宽安,与刚出峡时的后怕、惊叹,正好成了对比,正如心潮经历了大波澜后得到了的平静。
张问陶是“性灵”派诗人,诗求独抒性情。此诗于舟行的动态中,抒写心灵感受的流程,不惟写出了真情实感,而且表达得活灵活现,意象变化新生,具有动态之美。读之有如引身入境,处处扣人心弦。
-
上片是叙述梦中的景象和他同朋友方信孺的胸襟抱负;但是,作者对于南宋小朝廷那种求和屈辱的政策之不满,已洋溢在纸墨之上,语气在含蓄之中闪烁着尖刻的讽刺。南宋时,宝钗楼和铜雀台都落入金人手中,刘克庄和方信孺都没有到过。但刘克庄故意举出这两个地
-
水旱行十年,饥疫遍九土。奇穷所向恶,岁岁祈睛雨。虽非为己求,重请终愧古。鬼神亦知我,老病入腰膂。何曾拜向人,此意难不许。重云萋已合,微润先流矗萧萧止还作,坐听及三鼓。天明将吏集,泥土满靴屦。登城望麰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暮春的时候,穿着春装的人们戴上冠冕,几位成年人和几位孩童一起来到沂河边洗澡,吹起舞雩的风,唱着歌曲回家。这幅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
袁枚的《浙东三瀑布记》以其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描写方式而备受赞誉。作品中,袁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奇妙。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水气的清凉。整篇文章氛围庄重而又幽静,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浓郁的自然之美。袁枚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了瀑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作品无论是在描写技巧上还是在意境的塑造上,都堪称一篇佳作。
-
豺狼当路,无地游从。
-
【题解】这是一首代宫中嫔妃所作的怨诗。此诗写一位不幸的宫人,盼望君王临幸 而终未盼得,展示了她幽怨不已的内心世界。此诗用语明快,自然浑成,情感逐层深入, 尤为深沉。时夜已深,盼君临幸而不得,郁悒上床,
-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
张鸣凤《隐山有六洞,每洞名皆唐人隶书所题,遍造其下,爲赋五字絶句六首》写景抒情诗
隐山有六洞,每洞名皆唐人隶书所题,遍造其下,爲赋五字絶句六首朝阳六洞尽玲珑(1),栖真定在东(2)。晨光将紫气(3),还遶白阳翁(
-
【说明】 《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二百二十二,记述了唐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及唐朝平叛,是我国中世纪统一与割据矛盾的集中表现,是一次严重的内战。 李唐皇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盛的封建朝代,历时近三百年,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翻译:花朵繁杂盛开愈发令人着迷,只有浅草方能没有马蹄踏过。
意思:花朵繁茂,美丽得让人眼花缭乱,只有没有经历过繁忙的马蹄踏过的浅草才能保持纯净。
上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
下一句:浅草才能没马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