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
埏埴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④,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⑤。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条。三十辐,考工记曰:“轮辐三十,像日月”,即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三十”取法于每月三十日这数。共:通“拱”字,有“拱卫”、“集中”的意思。毂:车轮中间凑辐插轴的部件。 ②无:指空处;以下“当其无”的“无”也作“空处”解。 ③埏:糅合。埴:粘土(字林)。 ④凿:打孔、打洞。户牖:门窗。 ⑤之:助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器的实体)给人便利,“无”(器的空处在其中)发挥了它的作用。
〔鉴赏〕 本章老子以常见的车、器、室三个实体——“有”为例,说明人们通常注重这些器物实体的有用,在于这些有用实体具有了空处——“无”,所以才有了它的作用:碗中空才能盛饭,室中空才能住人,以此提醒人们不可忽视“空”、“无”的作用。
在这里,老子实体性质的“有”、“无”不同于老子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有”、“无”;同样,这里的“无”也并非“无”(没有),而是指“空处”,如徐梵澄老子臆解说:“此无,皆所谓空处。”
处在上一章强调治身修性和下一章强调贵俭无欲中间的本章,老子突然用起车毂、器空、户牖来喻说“空处”的作用,这似乎有些蹊跷,难道是真如后人所言老子篇章被王弼重新排定而有所错出?然而转念想到,庄子不也同样用过社树无用而免受斧斤之患,来喻说社会全生避害在于以无用为大用吗?这样也就释然了。本章老子承上一章之治身修性,从器物对人有用,但不可忽视器物的空处在这中间起的作用,来喻说人在欲念占有那些于人有便利的“物”(有)时,同样需要有无对举,将凡事凡物看“空”,视天下名利为尘劳妄幻,风灯聚沫不足倾恋,这样下一章的“贵俭无欲”才能承接下去。
依唐白居易短歌行的说法,“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就以读书求功名来说,“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读,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到了“三十登仕途,五十被朝服”,但人到五十登仕途被朝服又怎么样呢?却是“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如此想来过去汲汲于“有”,不都是“空”的吗?
然而,凡夫俗子难以悟彻,所以老子于此喻说,提醒人们。故此章也被河上公注解为:“治身者当除情去欲。”
当然,视“物”为“空”,并不等于“无”,如同上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样,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以其无私”反倒能“成其私”,以其“无”(空)反倒能成其“有”,这就是老子有无并举的潜台词、有无相生的发展观,也是被人视为老子“狡猾”的一方面。
-
【注释】: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作,时崔旰未宁,故云干戈解缆。《寰宇记》:滟澦堆,在夔州之西,蜀江中
-
八十得金不认八十得金不认 张知常在上庠日,家以金十两附致于公。同舍生因公之出,发箧而取之。学官集同舍检索,因得其金。公不认,
-
【原题】:北湖饱饭径寝颓然甘甚殆畴昔所未有也作此以示阿坰
-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攲枕卧看山。
-
该诗首联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现代近得多,唐、宋以后,大海逐渐东移二三百里,因此诗中称北固为海门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金山与北固山遥相对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见,虽写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见。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阔大的画面,以如此
-
一说给王方晨老师写印象记,脑子突然有点发蒙。对他有印象吗?我问自己。这样一想,他的形象仿佛更加模糊起来。中年男人,中等个头,平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再三地呼唤,她才走出来, 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 【解析】 琵琶女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因此千呼万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