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鉴赏、赏析和解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慷慨激越的秦地军歌,着重歌颂战士的友爱情谊和抗敌爱国精神。
在诗经众多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控诉不义之战诗歌的比重极大,而如本诗的拥护正义战争、踊跃投军参战之作,则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是因为此诗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地理条件。地处西北边界的秦国,常遭游牧部落戎狄的侵袭骚扰。被迫奋起抗戎的秦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过程中,培育了强毅果敢、尚勇轻生的习俗气质,这就为本诗的产生提供了肥土沃壤。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的一段文字可供我们参阅:“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地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王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对此诗的作者,清人王夫之认为是秦国君主秦哀公(诗经稗疏),根据是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的史实:吴王伐楚,楚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然而,从本诗的语调口气、情感内容来看,秦哀公不过是“赋诗言志”,真正的作者还应是秦国的广大军民。
诗共三章,以重章叠唱的形式、战士相语的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铺陈抒写。
首二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似斗篷的长衣。二、三章的“泽”、 “裳”分指内衣、战裙),用设问的方式,亲切地相告对方,彼此是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战友。三、四句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则用直白的语句,斗志昂扬地表达了挺身卫国的决心。全诗的结句更为豪迈潇洒: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与你携手并肩、共同杀敌、冲锋上战场。英雄豪爽的气概、同仇敌忾的襟怀,通过回环复沓的艺术形式,最终升华到了崇高无私的精神之巅。从而使本诗获得了前人的高度评赞:“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引自诗义会通)
-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原文 西西是香港一位实验型的作家,她的创作以其变化瑰奇、思路卓异而引人注目。 这篇《看画》是西西短篇小说集《胡子有脸》的代序,充分体现了西西散文感觉化情绪化的特点。文章从我
-
汝阴多老桧,处处屯苍云。地连丹砂井,物化青牛君。时有再生枝,(颍之灵坛观,亦有再生桧。)还作左纽纹。王孙有古意,书室延清芬。应怜四孺子,不堕凡木群。体备松柏姿,气含芝?薰。初扶鹤立骨,未出龙缠筋。巢根
-
大臣自警。认为当表里如一,仪表可法,执法谨慎,说话小心,独处不愧,对人有礼,着重自己修养。其中对今政不满,也有所揭露,对小子尤多斥责,指出不听善言,就有亡国之忧。 抑抑威仪,(一) 态度谨谨慎慎, 维
-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返旧
-
我生在农村。那是赣西北的一个村庄,一圈黛青色的山峦松落落地攥着一把土地,土地上歇着几丛房屋,房屋外是几片田野和树林,拦腰系一条白河
-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 〔2〕 。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3〕 。存夫我者,隆杀止乎其域 〔4〕 ;系乎物者,丰约唯所遭遇 〔5〕 。落叶俟微风以陨,而风之力盖寡 〔6
-
《享禄食当知所以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徐君宝妻《满庭芳》徐君宝妻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 ① ,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②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③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 ④ ,典章人物
-
《梅花·和秦太虚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苏轼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