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碛中作》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写作者西行经沙漠时的感受。题中的“碛”即沙漠。
“走马西来欲到天”,说这次西出行程辽远。其中“走马”状马之疾驰。联系第二句,知道作者离家已是两月左右,两月来策马驱进,自然走了不少路。“欲到天”在夸张离家极远的同时,还再现沙漠奇景:这里原野空阔,视线尽处,天地一色,因此有继续前行便到天上的感觉。次句写别家日久:长途跋涉,不计时日,只知道离家以后月亮已经圆过两次。为什么不计时日?因为在旅人心中时间过得太慢,过去的又太多,无法计算。为什么唯见月圆?因为夜夜望月,夜夜思家。今夜月圆人不圆,让诗人嫉妒;他日人、月同缺,定然又使他自伤。以上两句,一从空间落墨,一从时间入笔,情思绵绵,却又开阔豪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三句放下刚刚掀开一条缝子的思乡主题,单说投宿:“今夜不知何处宿”。无处宿的原因是沙漠荒凉,没有人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不想到家庭的温暖?再说,单举投宿一事,则饥食渴饮之难以及马上劳顿的困苦都可想见。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补足“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原因。不过,用这幅清寂壮阔的沙漠图景收尾,可以启发读者作更广泛的想象,比如我们从中不但可以体味到作者“辞家见月两回圆”的不尽乡愁,也可以体味到“走马西来欲到天”的壮志豪情。
读这首诗,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全诗内容丰富,诗人的情绪复杂,但通篇很少直接的吐露,更多的是通过叙事、写景间接表达出来的。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凡塞外行役者,多言恋阙思家之意……此诗但言沙碛苍茫,而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正由于作者“但言沙碛苍茫”,所以读者在品味“孤客投荒之感”时,就有着更多的发挥想象的余地。其次,这首诗写沙漠的荒寂,写乡思的缱绻,写行役的苦辛,然而读来并不伤感。假如同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读,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之所以如此,一是此诗中的乡思是绵绵的,微淡的,不像逢入京使中那样集中、浓烈和凄苦。再则,此诗在写孤客投荒之感的同时,还着力再现了沙漠空阔雄壮的背景,以及诗人不避艰险的勇武精神,因而读来自有荒凉之感,却也不乏豪迈的气象。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风云雨雾·细雨”类的诗句。 细雨濛濛的春日里,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时地看到路旁绽苞吐蕊的
-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
-
《士君子所以垂光青史,照耀后世者,视乎德业之隆盛,而不在乎名位之显荣.》什么意思,出
《士君子所以垂光青史,照耀后世者,视乎德业之隆盛,而不在乎名位之显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张伯行《困学
-
乡土辞典 泥 土当一轮白月亮,有了陶醉的气息。家乡的湖水掀起所有的诗篇,温润的泥土上生长着最绿的草,和最纯真的爱情。我在梅花深处冬
-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① 。 烈火初张照云海 ② ,周郎曾此破曹公。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
-
【原题】:夜宿昭亭寺舍弟以公事书城中与梅公泽邵公序昆仲待月山亭取酒共饮明日舍弟有诗次其韵
-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出处】宋苏轼《 浣溪沙 》。 【意思】这是一幅清新、明净的仲夏 雨后的风景画。多年生的莎草覆地如茵,一阵雷雨过后,更加柔软、 新鲜。马儿飞奔
-
《太平广记》 卷二九 “九天使者” 条引 《录异记》: 唐开元中,玄宗梦神仙羽卫,千乘万骑,集于空中。有一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谒帝曰: “我九天采访,巡纠人间,欲于庐山西北,置一下宫,自有木石基址,
-
(系辞上) 不考虑事物的复杂或困难,都要以平易简单的方式来观察,那就可掌握天下的真理了。 良知,易也;良能,简也。明白简易之理,则宇宙万物之变,可以驭于掌。以简驭繁,为天下治事之最高法则,所谓一以贯之
-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後。持此语,问乌有。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