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哀辞赏析》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
青面兽杨志在《水浒传》中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因为他不同于劳动人民出身的李逵、武松,也不同于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林冲与鲁智深,更不同于地主阶级出身的卢俊义和柴进。《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杨志的艺术构
-
全诗可分为五段。前四句为第一段,接过卢侍御《通塘曲》“通塘好”的话题,总言通塘好,并指出通塘所在。青萝四句写通塘的人物活动。钓翁,都是隐者,鼓棹、渔歌,志趣不一,互不交往,互不相识。 浣纱女郎,足肤鲜白,在清水的映衬之下,格外好看。
-
《诗经·郑风》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清]高一麟 百日霪雨一日晴,大麦小麦倒纵横。农夫敢惜泥淖湿,载获钱镈掣电明。同川万亩人似蚁,语言嚣杂鸟无声。五岁婴儿荷走,八旬老叟引车行。引车荷莫辞倦,阴阳反覆倾刻变。脱使腐渍委沟壑,岂止鸠形与鹄面
-
7月13日 淮南保卫战 : 7月13日,驻六合敌第5军第45师沿六(合)杨州公路东进,15日进抵离杨州60里的高介面,蚂蚁山地区,已与扬州敌接联。第5军驻来安之第96师占我张山集等地。我淮南军区初以独
-
窗 ◆ 波德莱尔 从敞开的窗子向里望,所看到的总是不如透过紧闭的窗子能够看到的那么多。没有什么东西比烛光映照的窗子更深奥、更神
-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些。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作品赏析【注释】①
-
霜鬓莫欺今老矣,一杯莫笑便陶然。[传曰:今老矣,无能为也。]陈郎中处为高户,裴使君前作少年。[陈商郎中酒户涓滴,裴洽使君年九十余。]顾我独狂多自哂,与君同病最相怜。月终斋满谁开素,须拟奇章置一筵。
-
【原题】:使君黄秘书上印有期闻严召已得好语赋诏律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