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 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 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 这般。秋霜:指白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 极深,头上平添白发。[例]当初我所景 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 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 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 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我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门瑞瑜秋霜谱)二、前 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例]又如李 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 “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 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 三千丈的。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 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 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黄药眠〈药 眠散文选〉自序)【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解题】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翻译】白发三千丈呵,是因为愁才如此之长!我不知那洁净的镜子里,是怎么染上了一层秋霜。【鉴赏1】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秋浦,原是水名。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诗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有“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缘”,因为。“个”,唐人口语,是“这样”的意思。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缘愁而长!无怪清王琦评点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丝尽成白发,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赋予怨愁以形象,这是何等神奇之至啊! 诗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想,不愧为谪仙人之笔,笔际凝聚着超凡的气魄和才情,构成了一种巨人式的忧愁! 接下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徘徊踯躅于秋浦河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样,行吟泽畔,憔悴枯槁。“明镜”即指秋浦之水。诗人不意中瞥见水中身影,不禁顾影自叹,那飘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乱散发,引出诗人愁绪万千,波光涟漪,水影折光,白发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长啊!昔日如青丝的乌发,如今却是鬓染秋霜,多么地衰颓苍老,此处“秋霜”照应首句“白发”。诗人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其四)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力量,笔力千钧,但诗人却举重若轻,明知故问,足使人深思玩味。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两次入长安,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顿而归,壮志难酬。尤其是二出长安,使他对统治者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识。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国势倾危即在眉睫,“何处得秋霜”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怀,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 诗人盘桓秋浦之畔,内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构成了全诗的灵魂!全诗四句,突然而起,倒装插入,四句三折,笔致深曲,托兴蕴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鉴赏2】 起句出语惊人,以“三千丈”极写“白发”之长,几令人生不近情理之感。然而,继之以“缘愁似箇长”,顿使疑念冰释,精义全出。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而能使白发长达三千丈,则此愁之深重可想而知。回观首句,看似无理,却因无理而妙,因无理而真,诚如王琦所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李太白文集辑注)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秋霜”代指白发,语极形象而含蓄,既回应首句,又与诗人对镜自视时的忧伤心境关合。一个“何处”,似问非问,传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惊诧、愁烦而又饱含感叹的强烈情感。往事如云烟过眼,大志未展,已蹉跎而至于老境,面对镜中秋霜般的白发,怎能不愁闷填胸、发无穷之浩叹呢?两句诗,忧伤而不消极,痛苦中含有一种力感,比起“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更巧妙曲折、形象生动,情感也更具爆发力。 以上两首诗,一平实,一豪放;一脉理细腻,一线条粗犷;一格调哀婉,一风格浪漫;一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肺,一如大河奔涌骇人心目。各具所长,异曲同工。
猜你喜欢
  • 在夕阳和大海之间① [英国]斯温本

    在夕阳和大海之间, 爱人的手和唇抚爱了我。 昼带来夜,甜带来酸, 长久的愿望带来短暂的欢乐。 爱情啊,你带来的是什么 在沙丘和大海之间? 在潮线和大海之间 喜化为悲,悲化为我, 爱变为泪,泪变为火,

  • 《生查子·官身几日闲赏析》

    这是一首劝人摆脱机务、及时休闲寻欢的小词,感情基调哀而不伤,平静而明快。   上片先由“官身”难闲、“世事”无尽说起,通俗直叙的语言,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表述了做官的事多不得自由,引发共鸣。接着以“君貌”、“我鬓”,从人最容易代表衰老的部分

  • 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全诗鉴赏

    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

  • 修身治国之学的《大学》

    修身治国之学的《大学》《大学》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曾子所作。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那还是我国西周时期,社会兴旺发达

  • 白居易《秋池二首》全诗赏析

    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默然有所感,可以从兹诫。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凿池贮秋水,中有苹与芰。天旱水暗消,塌然委空地。有似泛泛者,附离权与贵。一旦恩势移,相随共憔悴。

  •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全诗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

  • 姚鼐《登泰山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泰山之阳 ① ,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西北谷,越长

  • 皮日休《奉和鲁望白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奉和鲁望白菊》咏菊花诗鉴赏 皮日休已

  • 陈孚《思明州五首》即事感怀诗词赏析

    思明州五首其一风吹蛮雨滴芭蕉(1),杵臼敲残夜寂寥(2)。习得孤灯牀榻畔,思明州裹过元宵(3)。其二手捧槟榔染

  • 朱敦儒《绝句》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朱敦儒 轻阴小雨晚难收,柳瘦梅穷却似秋。 可恨水仙花不语,无人共我说春愁。 这首诗当为作者晚年所作。据《宋史·文苑传》,朱敦儒早年曾以清高自许,鄙视功名,晚年却受朝廷征召,又因“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