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题湖上》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白居易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长庆四年 (824),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刺史。是年春天,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湖,写下了这首赞美西湖景致的优秀诗篇。
首句“湖上春来似画图”是诗人抒发自己在春日身临西湖的感受,这感受是直接的,也是概括的。“画图”二字,既集中体现了春天西湖的优美景象,又把读者带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境地——“画图”由哪些画面组成? 各画面又有哪些景物呢?
当读者思绪飞舞、浮想联翩的时候,诗人将他眼中的“画图”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乱峰围绕水平铺”,是写山,是写水。写山而用一“乱”字,足见山之多; 写水而用一“铺”字,足见水之盛。西湖的西北有老和山、北高峰,东南有凤凰山、吴山,西南有飞来峰、天竺山、南高峰和青龙山。三面群山环绕,故云“乱峰”。而春季的西湖,水阔烟深,湖面宛如团圆的一面大水镜,故诗人以“平铺”写之。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两句,紧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山上之松,水中之月。西湖群山,特别是南山一带,树色苍苍,列着数十里的翠屏,甚是豁人的心眼; 而那倒映湖心的明月,就仿佛一颗洁白的明珠,悬在水中,光辉闪闪,令人赏心悦目。“松排山面千重翠”为白天仰望所见之景,“月点波心一颗珠”则是夜晚俯视所见之景。山有松而格外显得青,水有月而分外觉得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春天的西湖都美丽无比,使人陶醉。
山、水、松、月,是大自然对西湖的恩赐,而“早稻”、“新蒲”则是人们给西湖增色的景物。诗人将抽穗的早稻比喻成“碧毯线头”,把香蒲比喻成“青罗裙带”,既极为形象、贴切,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稻谷、香蒲等农作物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这稻谷,这香蒲,也倾注了诗人不少的心血啊! 诗人当初一上杭州刺史之任,便遍访民间疾苦。后得知下塘一带之田千有余顷,皆赖西湖之水以为灌溉,近因湖堤倒塌,蓄泄无时,难以救济,往往易于荒旱,诗人便率领百姓筑起湖堤,比旧堤更高数尺,以便多蓄湖水放水,口上恐水高易于泄去,又设立水闸以为启闭。自筑堤立闸之后,蓄水有余,泄水不竭,故下塘一带田地竟无荒旱之年,万民感激。
以上六句,诗人以白描手法,写了西湖群山围绕,湖如平镜的形胜之美,写了西湖春天青松之美,月夜之美,稻田之美,蒲草之美。其中“春”、“翠”、“碧”、“青”四字突现了西湖春天色彩之美,紧扣题目“春”字写,很有特色。
末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西湖依依不舍的深沉感情。这不仅因为西湖美,更因为诗人在杭州当刺史期间,苦心整治西湖,使人民得到了灌溉之利,对西湖和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年5月,诗人调离杭州赴东都洛阳当官,临行赋诗西湖留别,曰“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并对前来送行的合城百姓说道:“我在此为官三年,并无好处”,遂信口念出两句道:“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更热爱人民的诗人从心底里发出的肺腑之言!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将西湖风光纳入画图之中,细细刻画图中的山水。全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漾溢着诗人对杭州,特别是西湖的爱恋之情。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 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廉政用典名句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庖厨出深竹,印绶隔垂藤。即事辞轩冕,谁云病未能。
-
祈求吉祥如意、百年和合,生活美满,从古到今都是婚礼中的主旋律。为了更好地奏好人生关键的这一乐章,民间在办喜事中,新人们常常以某些物件来寄托情意。 在临汾一带,盛行着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共同植树的习俗。
-
清·袁枚 路出澶河水最清, 当年照影见东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 懊恼孱王早罢兵。 乾隆元年(1735),青年诗人袁枚赴京应试,从江
-
苏舜钦 花枝低欹草生迷,不可骑入步是宜。 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 苏舜钦在遭到政敌陷害,削职为民之后,隐居苏州,沧浪亭就是诗人在苏州城外购置的游憇之地。此诗写诗人在春日独游沧浪亭的情景。 正
-
古典小说《襄敏公元宵失子 十三郎五岁朝天(节选) 》全文和鉴赏
……话说宋神宗朝,有个大臣王襄敏公,单讳着一个韶字。全家住在京师。真是潭潭相府,富贵奢华,自不必说。那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其时王安石未用,新法未行,四境无侵,万民乐业:正是太平时候。家家户户,点放花灯
-
凛凛人言君似雪,我言凛凛雪如君。时人尽怪苏司业,不解将钱与广文。
-
题解 见《史记》。秦朝末年,广大农民不堪暴政,陈胜(字涉)、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义军得到各地民众热烈响应和支持,力量迅速扩大,给秦王朝以沉重打击。此文详细而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