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廉政用典名句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朱熹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大气象,隐喻着修齐治平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同志借此阐明,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职责,更应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就是以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候,容易随心所欲、利令智昏。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身为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达到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的思想境界。“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习近平同志的话值得领导干部深思。
■原典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南宋﹞朱熹题白云岩书院对联
■释义
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该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儒者读万卷、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寥寥数语,把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品质说得清楚明白,给人以深刻启迪。下联最后一个字“看”古音为kān,读平声。
其实,朱熹这副联语借用了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的颔联。全诗为:“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李忱(847—859年在位),有“小太宗”之誉。这是他作为光王游历江西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时写的一首律诗。因为唐武宗所忌,李忱常晦迹外游,但吟出了“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诗句,显露出欲君临天下的雄心。几年后,他果真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朱熹将其颔联借用,巧妙地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化用为儒者的责任担当。
-
这是一首表达词人决心远离名利场而隐居的思想感情的词。当时作者因受专横恣肆的丁大全的排挤而被罢官,于是乘一叶扁舟,准备归返故里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在归途中,作者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喜迁莺》,回顾了他往日的宦海生涯。上片起句“凉
-
孙竞称周紫芝的《竹坡词》“清丽婉曲”。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意思】悠悠:形容漫长,无限。怆然:伤感的样子。涕下:流下泪来。 此联的意思是:想到天地宇宙间时空的漫长无限,又想到 自己的渺
-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题解] 偶书,偶然写下来。
-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
再见了,奔放不羁的元素! 你碧蓝的波浪在我面前 最后一次翻腾起伏, 你高傲的美色闪闪耀眼。 象是友人的喁喁怨诉, 象是他分手时的声声呼唤; 你忧郁的喧响,你的低呼, 最后一次在我耳边回旋。 我的心灵所
-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作品赏析【注释】①蕙风:夏季的东南风。②玉盆:指荷叶。【评解】高柳新蝉
-
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急促地敲门声将我从美梦中惊醒。睡眼惺忪的我在想谁这么讨厌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隔着门溜进了我的耳朵:“同
-
“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 [4] :“不审陛下所谓 [5] 。”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 [6] ,令之发兵倍楚 [7] ,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8] 。”随何曰:“
-
玉殿初晨淑气和,璧池冰解水生波。龟台圣母增年历,万寿无疆积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