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
清·袁枚
路出澶河水最清, 当年照影见东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 懊恼孱王早罢兵。
乾隆元年(1735),青年诗人袁枚赴京应试,从江南到北国途中,乘便访古览胜,写下了一系列怀古咏史之作。澶渊便是其中出色的一篇。
诗人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很自然地点出题面。当他路过澶河,看到它十分清澈的河水时,一下子激起他对历史的想象:“当年照影见东征。”正是这条澶河,当年曾照出宋王朝东征将士的影子,——它该是历史的见证人啊!在这里,诗人既抓住了澶河的历史陈迹,又抓住了它的物性特征,迅即从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跳到对历史的回顾,从而挖掘出富有历史蕴含的动人诗意,并转入了咏史的正题。
二、三两联,紧承“东征”——字,着重对宋真宗亲征的成败得失展开纵横议论。据史载,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契丹)军南下,宋朝震动,群臣多主张迁都,宰相寇准则坚决主战,并促使真宗亲征。真宗来到澶渊,军民大呼万岁,辽军士气大大受挫。诗的第二联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概括。白面,本指书生,这里指主张迁都的群臣。宋书·沈庆之传中说:“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所以将“满朝”“三迁议”斥为“书生”之见,是带有明显的贬意的。至于那军中的“一角黄旗”,自然是皇帝亲征的标志。作者通过对这一特征性事物以及军民欢呼声的描写,对宋真宗亲征作了赞扬与肯定。第二联一句议论,一句描写,对仗相当工整,显示了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在澶渊之役中,宋军小胜之后,宋真宗却在投降派鼓动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规定每年输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契丹。这就前功尽弃,葬送了抗辽斗争的大好形势。“金币无多民已困”一句,不仅指城下之盟的订立增加了宋王朝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隐隐对澶渊之役的可悲结局以及宋真宗的妥协投降政策加以指责,表示惋叹。诗人举其一隅,读者是可以反其三隅的。宋王朝的失策,积弱之势的形成,当然不是从澶渊之役才开始的。因而诗人仿佛要追本穷源似的,进一步拓开历史的视野,指出“燕云不取祸终生”。燕云,包举幽、蓟、云等十六州而言之,在今河北、山西一带。五代时,晋高祖石敬塘把这一带地区割给契丹,宋初未能收复,以致养虎遗患。这与宋王朝军事上的软骨病也是分不开的。有了这一近乎纵深的剖析,更增加了作品评论宋真宗亲征形为小胜实为大败的历史深度。
仔细体会二、三两联的用意,读者心目中的“孱王”的结论已呼之欲出。诗的第四联明白地点了出来,正好与读者心理相应。与此同时,诗人俯仰古今,凭吊遗迹,发出了颇为深沉的历史感慨。结尾再写到诗人的游踪,与开头遥相呼应,见出作者构思的完整。
诗中咏史,如处理失当,容易流于板滞。这首诗却写得流转自然,有开合,有动荡,富有诗的韵味。全诗由今溯古,再由古返今,这一内容上的转换,以及议论与描写的交错,显然避免了议论的单一化。中间两联议沦先抑、后扬、再抑(“扬”也是为了这里的“抑”),与作者的褒贬之意相表里,显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则是避免了议论的“平面化”。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些艺术经验,也许是可以取法的。
-
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① 浮天水送无穷碧,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事,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①阳关:指送别的曲子。唐代王维有《渭
-
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
-
作者: 班固 【原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
-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南朝·梁·江淹 2 方今仲秋风飞 3 ,平原彯色 4 ,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 5 ,寂然渊视 6 ,忧心辞矣 7 。独念贤明早世 8 ,英华殂落 9 ,仆 亦何人,以堪长久! 一旦松柏被地 10
-
作者: 曹增渝
-
舟楫诸侯饯,车舆使者归。山花相映发,水鸟自孤飞。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故人从此去,寥落寸心违。 作品赏析原注:李梓州泛舟筵上作。【鹤注】此当是广德元年春作。舟楫诸侯饯①,车舆使者归②。山
-
韵书。五卷。唐孙愐撰。约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之后。 孙愐,开元年间曾作过朝议郎行陈州司法,其余不详。《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宋代范镇《东斋纪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徐
-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