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二首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者,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情调。古代文士尤其是失意于仕途的文士,对萧瑟秋风是异常敏感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江淹休上人怨别),“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汾上惊秋),咏秋名句俯拾即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身处贬所,听寒蝉噪鸣,看朔雁南飞,对秋的感触可谓至深至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但他一返传统的悲秋情调,萧条寂寥的秋风秋色,在他的笔下变成一首首激越高昂的秋歌。秋词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一首首句写前人对于秋天的感想,次句写自己对秋天的独特的看法,对照强烈而出语平淡。三、四句突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将秋高气爽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融合在一起。秋色之宜人,可写的当然很多,但诗中只突出晴朗一点,而又具体地以鹤飞之冲霄将诗情之旷远极其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明快,笔力雄健。秋相对于春来说确实是寂寞的,悲秋使人想到的多是寒蝉朔雁,但矫健凌厉的鹤冲破肃杀的秋风,在碧空如洗的天空振翅高举,排云直上,这独特的秋的生机不令人振奋吗?这是诗人独有的艺术形象,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处困顿而志弥坚,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两首秋词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秋与春相对应来描写。两首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前者重在写秋气,后者重在写秋色;前者意在言志,后者意在冶情。第二首前二句勾勒秋天景色,寥廓江天,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第二句“数树深红出浅黄”与第一首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用的是同一手法,“风飒飒兮木萧萧”,秋风渐起,草木枯黄,但有数株红叶点缀其间,霜重色愈浓,显示出秋的品格。一鹤排云与数树深红都是诗人寄情寄意之所在。三、四句写秋景的清肃,以春色的艳丽相反衬。刘禹锡在另一首始闻秋风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阳台。”这与“试上高楼清入骨”一意,表现了诗人对秋容如洗、天地澄净的肃敬之情。秋色的清明、沉着和肃然,哪里象浓装艳着的春光,让人浮华、轻狂!这里暗用拟人手法来写春光,形象生动。
两首诗表面上是写景,实质是抒情。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给人以秋的独特美感享受,更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使人心神激荡,襟怀开旷。
-
这是首记游诗,首句写梅子时节本来多雨,而此时却又难得的晴天,所以能尽情游赏,次句借写游踪写尽兴之乐,后两句写返途兴味不减,抒写了愉悦的心情。
-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2), 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4)。 【注释】 (1)此诗作于王昌龄任江宁丞期间(约741747)。昌龄官江宁丞之日,因晚年不拘小节,谤议沸腾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②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③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④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⑤
-
【生卒】:1922—【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就学于巴黎国立农学院。1945年毕业后
-
看到了乡巴佬坐洋车,忽然想起一个童年的故事。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祖母常常进街。我们并不住在城外,只是离市镇较偏的地方罢了!有一天,祖母又要进街,她命令我: 叫你妈妈把斗风给我拿来! 那时因为我过于娇
-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译文】 苦和乐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痴迷和了悟也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二者的差别只在
-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演唱,内容包括4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吟唱四年级下古诗,小学四年级下册20首古诗。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本中,一共有6首古诗。第1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
-
鼎第五十 【题解】 鼎卦为异卦相叠(巽下离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巽,巽为木。木材燃烧,火焰腾腾,是炊煮之象。炊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