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格里耶,阿兰作品分析
【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就学于巴黎国立农学院。1945年毕业后在全国统计院工作,直至1948年。1949年开始从事生物学研究。1950年至1951年,他在殖民地果品和柑桔学院担任农艺师。其间先后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达罗普、马提尼克等地进行热带水果研究。1951年,罗布一格里耶在非洲得场病,致使他改变了生活道路。在回国的船上,构思、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新小说”橡皮(1953),这是作者全面与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抗的第一部试验性作品,紧接便构思、创作出他第二部小说佳品窥视者(1955)。该小说当年即获“评论家”奖。这两部小说既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嫉妒(1957)、在迷宫中(1959)、快镜头(1962)、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的计划(1970)、美貌的女俘虏(1975)等新小说作品。逐渐地,罗布-格里耶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宜于客观地记录世界,以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理状态,表现时间的跳动及现实、想象、幻觉、梦境的交错,在60年代又从事电影创作,写出电影剧本去年在玛丽亚温泉(1961),此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斯尼合拍,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编导的不朽的女人(1963)也获得了德路克电影奖。
罗布-格里耶也以他的理论为“新小说派”做出巨大贡献。主要的著作是1956年发表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1958年出版的论文集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这些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他还充分利用演讲、做报告等机会阐述新小说的创作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既没有意义,也不荒谬,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人生活在物质世界包围之中,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作者的任务就是用一种“没有人格化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细致、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中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对于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罗布-格里耶看来,小说创作就是要探索,以创造“新”。他1984年在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做报告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总是新的。法国小说史实际上就是小说样式不断更新的历史。福楼拜又是一位新小说家,而卡夫卡比之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位新小说家了。”“新小说始于50年代。以后,新小说家就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形式下的新探索。在60年代,70年代,直到现在,他们都在革新创作。”使“小说样式持续向前发展”。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几乎没有一部是完全相同的,每一部都是新的探索和突破,充分地表现出新小说派的艺术特色。小说内容往往借助于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的故事,但却又不揭示其整体的详尽过程。小说的物象描写极为突出,通过主人公,向读者提供了一串串的、没有什么逻辑顺序的、常呈静态的“图象”,且有很大的真实性。作家从物理学、几何学乃至解剖学的角度把一件件事、物的数量、长度、形体、方位、性能、颜色、气味这些可见、可感的一切,完全、准、详地落诸笔端,甚至完全可以经得起科学上的和技术上的检验。从细节而言,已远远超过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情节上,作家往往通过场面交替给读者带来的暗示与物象和场面反复描写过程中巧妙写进新内容,呈现出螺旋式的缓慢向前推进的特征。行文上,作家一次次地穿插进其他的事、物,使情节缺少连贯性,线索屡屡中断,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进而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作品呈环形结构,读至结尾,思路又自然地回想到开头上来,造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作者的这些手法,往往使读者不由自主地置身于作者的创作中,对作品所提供的各种情况予以想象,去思索、去猜测。
-
●行香子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
-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乾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作品赏析【注释】①疑作于庆元六年(1200)。时稼轩罢居
-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
-
【原题】:楼枢蜜过华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谨用韵作二诗以箴之
-
关键词:高考 肖鹰 时代记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哥伦比亚作家
-
作于:(1901年)①《后汉书》卷62《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
《小儿嬉戏时,鞭笞婢女,杀害虫蚁,最当切戒,恐长成恶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
《小儿嬉戏时,鞭笞婢女,杀害虫蚁,最当切戒,恐长成恶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申居郧 《西岩赘语》,迁善
-
蝶恋花 赵令峙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
逢侠者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作者简介】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管急丝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