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⑥。
〔注释〕 ①尚:崇尚、推崇。贤:才、能;清魏源称“贤(者)”为“瑰财畸形”(老子本义)。尚贤:好名(据明代释德清道德经解)。 ②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③不贵:贱。不贵难得之货:贱珍;河上公注曰:“言人君不御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老子道德经章句)盗:偷、窃。 ④可欲:可以惹引人之欲望的(事或物),如美色、美味、美物等。 ⑤四“其”字均指人。虚:虚寂、净化。实:哺饱。弱:减(削)弱。强:强壮、强化。 ⑥知:通“智”。无知无欲:无欺诈争盗的心智和欲念,返朴守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鉴赏〕 本章为二章之继续,是老子治世之道——政治观的进一步发挥。老子从常见的人们争逐名位、贪图财货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了矫世之弊的方法。认为,一方面治政需要满足人们适当的生理要求:安饱,即“实其腹”、“强其骨”,另一方面治政要净化社会环境,即不尚贤,不贵货,这样人们就能“虚其心”、“弱其志”,就不会有争名夺利的现象发生了,社会也就会太平下来,故此章也被河上公题为“安民”。
本章被河上公题为“安民”,其方法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但实际上老子提倡“不尚贤”的方法,在世上是难以行得通的。相反的是,有史以来,“尚贤”倒是跟随着其始终,从先秦“尚贤”(举贤),到汉代“举孝廉”乃至后来的举贤、招贤,都是“尚贤”的不同表现形式。
然而,历史又证明,社会一旦需要“尚贤”、“举孝廉”,这社会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同生于衰世的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此唐成玄英疏解道:“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頳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生教,圣迹斯起;矜蹩躠以为仁,踶跂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针对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尚贤”、“举孝廉”,效果如何呢?老子认为非但好不了,而且更坏:“尚贤则民争”(现代朱谦之老子校释说:“盖老子之意”)。对此,近人徐梵澄疏解说:“盖贤与不贤,标准难定。人或贤于此而不贤于彼,或贤于始而不贤于终。甚或至不肖者沽名钓誉而伪为贤善,用之亦往往乱天下。”(老子臆解)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请看汉代以来所谓的“举孝廉”。照唐颜师古说来:“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注引),所以汉武帝两次下诏“郡国举孝廉”,目的当然是“广教化美风俗”,“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汉书·武帝纪),使天下之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汉书·武帝纪注引)。并硬性规定“二千石(郡国长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同时为了拔高这些榜样的作用,汉朝还将被树为榜样的人委以官职,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中讲道:“举孝者少而察廉者多(按:这说明当时作为清廉反面的贪污现象盛行)。如平陵令薛恭乃本县孝者,不能繁剧。其他如赵广汉以察廉为阳翟令尹;翁归举廉为缑氏尉,又举廉为宏农尉;张敞察廉为泉仓长;萧望之察廉为大行治礼丞……”然而就是这样尚贤、树榜样、委官职,天下之人究竟怎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则不得而知,“天下之善皆归也”也不得而知,相反倒是因举孝廉而能进仕做官使“不肖者沽名钓誉、伪为善贤”却被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如后汉书·许荆传就讲到许武被举为孝廉,而他的两个弟弟还未出名,于是许武就故意搞分家,自取肥田广宅奴婢而让两个弟弟少得财产,从而使弟弟们获得“克让”的声誉后被举为孝廉,然后许武又将他多得的财产让给弟弟们,为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并因此官至长乐少府。
以今度古(孔融语),老子时代也必是如此,所以看得多了的老子就认为“尚贤”只能使人争斗,败坏风气,如庄子·庚桑楚中所言“举贤则民相轧”,为使民不争,唯有“不尚贤”。然而这毕竟行不通,剩下的也只是希望“尚贤”真能“尚”出“贤者”、“能者”来。
由“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进而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被河上公注解为:“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弃于渊也。上化清净,下无贪人。”这里且不说“难得之货”,就是一般“物”,如被“上行”,“下行”也必定仿效,晋书·谢安传说到谢安为“唯有葵扇五万”的同乡集资,率先使用其葵扇,下面竞相效仿,使这扇子的价格上涨好多倍。在这里,还仅仅是“扇子”,如真是“上贵难得之货”、“稀奇之物”,如春秋象箸玉杯、魏晋烷布玛瑙……不真要使下面竞相偷盗抢劫?到时候这“难得之货”、“稀奇之物”就是“摄缄縢、固扃鐍”也必定会被盗(庄子·胠箧)。意识到这点的老子故此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庄子则说得更透彻绝对:“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庄子·胠箧)
从这方方面面防设,就能虚寂净化人之心思,减弱人之纷争,社会就会太平。当然,老子认为得有个先决条件,即“实其腹”,“强其骨”,人们先得有温饱,能生存。
-
【原题】:仆读沈约传怒其缓颊卖国发上冲冠然古今人每壮其东阳八篇文辞未有少之者因次卿登楼新什辄效立春体制和且摅所怀云
-
管同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 (1) ,商丘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 (2) 。陂自牧仲尚书之没 (3) ,至于今逾百年矣 (4) ,又尝值黄河之患 (5) ,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 (6) ,无一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 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 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 人。夫以千万倍之
-
阴历六月初十(2015年),母亲三周年忌日。提前回家,守孝一周。带了干粮、烟茶、笔墨,打算自理。其实多此一举。堂弟英昆虽然远在兰州打工
-
上片抒发壮志难酬,抛却浮名、填词传恨的苦衷。词的开端:“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洒尽涕泪而已。接着写“老去填词,一半是空
-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出处】唐王维《青溪》。 【翻译】茂密的葭苇,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人用工笔描摹的手法,写溪水潺潺, 菱荇漂
-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
题解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谋攻》篇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犹重智谋取胜。谋攻,“谋”,可释为“议”。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
格调说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诗歌理论方面的流派。它的主要代表是沈德潜。格调派的主张是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所谓贵性情,就是在内容上要以温柔敦厚的诗歌为旨归。所谓论法,就是在形式上古体诗要学习汉魏,近体诗要
-
《孟子》 孟子谓 ② 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 ③ 其妻子 ④ 于其友而之 ⑤ 楚游者,比 ⑥ 其反 ⑦ 也,则冻馁 ⑧ 其妻子,则如之何 ⑨ ?” 王曰:“弃 ⑩ 之。” 曰:“士师 (11)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