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翻译:
如果能拥有千万座宽敞的房屋,让全天下的贫苦人都能欢笑,即使遭遇风雨也能像山一样稳固不动!
上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
下一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 的房屋,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 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任 凭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庇(bì):遮蔽, 掩护。【鉴赏1】 要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楼房,好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穷人; 不但要使他们欢欣喜悦,而且即使遭受风雨的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一样落魄。于是杜甫盼望能有千万间房舍,以保障天下穷人在风雨中的平安。杜甫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实在令人无限景仰。【鉴赏2】如何才能够拥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给天下贫寒的读 书人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让他们都开颜欢笑,那么即使是在风雨中,房 子也能够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一动不动。唉! 什么时候眼前突然间能出 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即使我自己被冻 死,我也愿意。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狂风所破,受夜雨侵入,难以栖身,他想 到的却并不是如何让自己住进安稳的房子,而是同样受苦的“天下寒士”, 表示只要他们有房屋安身,那么即使自己冻死也无妨。诗歌表现了诗人 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应用】〈名〉 安,怎能。广厦,大的房子。庇 (bì),遮蔽。寒士,穷苦的士人。 怎样才能得到大的房屋千万间, 来庇护天下的穷苦士人,使他们 皆大欢喜,即使暴风雨再来,这 些房屋也都像山一样安稳不动。 语出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用以表达全 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崇高思想。◇ 他也是需要 “家庭的温暖” 的, 但他想到的并不只是他自己,而 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 ……我们怎么能够老是在考 虑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 (陶铸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也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得广厦 千万间”。如何设计好城市居民住 宅,让人们住得舒适? 这是建筑 师们探讨的热门课题。(朱诗田 巾帼巧绘摩天楼,长江日报 1993年3月7日) ○也作 [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 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尽欢颜”——20世纪末为 数不少的高校青年教师仍然有着 和唐代诗人一样的感慨。(吴学 霆、顾佳赟“我想早日有个家!”, 文汇报1998年9月21日)【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希望获得 大量住房以满足所需者。[例]我想起 杜甫先生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寒士”们安排 的大厦何止千万间,但仍供不应求。 (吴保刚争夺与高风)二、用以形容关 爱人民,盼望普天大众都能生活幸福的 崇高品质和博大胸襟。[例]因为只想 自己的“安乐窝”,就容易忘记人民的 “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这 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被人称为 忧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汪金友“窝” 的考验)【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 上元二年 (761)秋八月,杜甫一家居住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突遭暴风袭击,卷走了覆盖屋顶的茅草,风头过后,随之雨至。屋漏逢阴雨,境况甚是狼狈。诗人长夜难眠,浮想联翩,从个人的家庭遭际想到了天下的寒士,表现了诗人己溺己饥,推己及人和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这是一首记事抒情的七言歌行,全诗可明显地分为四小节,前三节顺序记事,最后一节抒发感慨。 一节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起势突猛,八月秋高气爽,却意想不到狂风呼啸而至,好端端的草堂屋顶被狂风撕裂,茅草散乱,漫天飞扬,有隔江而去者,有高挂树梢者,有低沉水塘者,真是满目狼藉。这一急速呈现而又变换着的景象,被诗人急速地捕捉到,并准确如实地描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景声之外,似乎还看到一个拄杖而立的老人,眼巴巴地望着茅屋破损而心急焦虑。 第二节,写儿童抱草的情景。狂风当是由北而来,茅草朝南方向刮去,所以南村群童出来捡拾。想必杜甫平素与这帮顽童相处平易,孩子们才敢有这恶作剧。你越喊,他越跑,竟然抱着茅草躲到竹丛中去了。这一节与前节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显得有张有弛,错落有致。老者气急败坏唇焦舌燥的呼喊叫嚷;顽童们嘻笑跑跳装聋作哑东躲西藏,两相衬托,生动而诙谐。这里称群童为 “盗贼”,决不是恶狠狠的斥骂,而是气急时的指责。 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阵风刹时而过,接着黑云密布,秋色漠漠,天幕昏暗。这一天色暗然的气氛,是记实,也是烘托诗人黯淡凄楚的心情。“布衾多年冷似铁”,破旧的被褥,随全家由秦入蜀,屡经迁徙,已是冰凉帮硬了。这一平易诗句,没有贫困生活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被子破旧,但孩子困乏,依然入睡,眼前的情境使诗人彻夜难眠。而这种忧家虑国形成的失眠,自安史乱后一直如此。心事浩茫连广宇,诗人从破旧的茅屋,想到了饥寒交迫的天下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由叙事过渡到最末一节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漆黑淋雨之夜,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美好希望的火花,这火花给天下寒士带来温暖。我们一向称之谓现实主义的诗人,也不乏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一声感叹,呜乎! 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幻想是难以实现的,如能实现,宁可牺牲自己。如果“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从推己及人到舍己为人,诗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至此,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言歌行比较自由灵活,适宜于铺陈叙事,也最能表达诗人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情感。全诗以时间为序,从黄昏到入夜,一段一情景急速变换,使人应接不暇。古典诗歌虽最擅写景状物,但如这首诗对瞬间急速转换的动态事物的描写,并描绘得如此逼真而动人,在整个唐诗中亦是不多见的。全诗始终充溢着强烈灼人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其内容所决定,但在句法、用韵方面确实起到了加深和渲染的作用。七言歌行虽不严格要求对偶句式,亦多为上下两句为一联。杜甫在这里却用了一些三句为一联,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者为了充分状物,后者为了充分达情,音节上也造成了急促焦灼的气氛。在用韵上,句句押韵而不断变换,平仄相间而以仄声为基调。开头写狂风呼啸而来的态势,用了 “号”、“茅”、“郊”等响亮的平声字。第二、三节写内心的焦急和感叹,就用了 “力”、“贼”、“去”和 “色”、“黑”、“铁”等仄声字。最后一节,却是先用平声字“间”、“颜”、“山”,以示理想愿望的美好。后三句又转为仄声,诗人的心情又黯然低沉下来。如此换韵,使全诗更加声情并茂,波澜起伏。-
【注释】 选自《管子·形势》。 辞:推辞,拒绝。 【赏析】 管子的《形势》篇从事物外部现象着手,论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论及国家的为政之道和学习时,他说: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
【注释】:(洪武七年甲寅腊月,奉旨乘驿往凤阳祭皇陵。道经目览,爰笔舟中,用记其实)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作者: 曹增渝
-
《古代兵法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兵法·为并州剌史到壶关上表》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兵法·为并州剌史到壶关上表》原文鉴赏
-
孔子闲居 【题解】 以《孔子闲居》为篇名,当亦是摘取篇首四字的缘故。此篇讲孔子诲人不倦,即使是一个弟子侍坐,也不狎昵,而为之说
-
幽芳本长春,暂瘁如蚀月。且当付造物,未易料枯枿。也知宿根深,便作紫笋茁。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先生蚤贵重,庙论推英拔。如今城东瓜,不记召南茇。陋居有远寄,小圃无阔蹑。还为久处计,坐待行年匝。?子由明
-
【解题】 此诗为《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之三十二,作于元和四年(809),时白居易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新乐府序》称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也就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此
-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闻说楼居似地仙,不知门外有尘寰。幽人隐几寂无语,心在飞鸿灭没间。
-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