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宰我问①:“三年之丧②,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③;三年不为乐,乐必崩④。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⑤,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⑥,衣夫锦,于女安乎⑦?”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⑧,闻乐不乐,居处不安⑨,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学生。 ②三年之丧:三年的守孝期。古人礼俗,父母死后,规定子女要守孝三年。 ③坏:毁坏,废弃。 ④崩:倒塌,引申为丢失,失传。 ⑤钻燧改火:古人钻木以取火,被钻之木,四季不同,马融引周书·月令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鞧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一轮回。“钻燧改火”即指此。 ⑥食夫稻:古代北方以小米为主粮,稻为珍品,所以此处以“稻”与“锦”对文,极言吃穿之豪奢。 ⑦女:同“汝”。 ⑧旨:美味。 ⑨居处:平日的居住生活。因为古代孝子守孝期间要住临时用草木搭成的凶庐,睡用蒿草编成的垫子,用土块当枕头,所谓“居倚庐,寝苫枕块”。所以说“居处不安”。
【今译】 宰我问孔子说:“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这个期限也太长了。君子三年中不司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废弃;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也一定会失传。陈谷子已经吃完,新谷子也已登场,用于打火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整整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白米饭,穿那花缎衣,你心里能安吗?”宰我说:“安。”孔子着急地说:“你安,你就那样干吧。君子在守孝期间,吃美味不觉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所以才不这样干。现在你既然心安,就照那样干好了。”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子真是不仁呀!儿女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是天下统一的守孝期限。宰予不是也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集评】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又严又婉,无限低徊。不甘、不乐、不安,随处皆然,偶就食、闻、居指之。”“仁与安字相应。”“予也句,非诘问语,是唤醒语,正打动心里,有无限凄惋意,宜玩‘乎’字。”
【总案】 本文见于论语·阳货,记述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和弟子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和争论。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在孔子看来,这是为人子者所必须做到的,是不言而喻的天下通则。它不但是培养理想人格的必修课,也是实现修、齐、治、平远大抱负的起点。不仅如此,孔子还为“三年之丧”找出了心理上的依据,即“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合情而又合理。但是,孔子这一伦理原则却遭到了弟子宰我的抵抗,“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同样是合情而又合理的。师徒相争,难定一尊,最终只好以心理感觉来决定取舍,“今女安,则为之”。但事情并没有完结,等宰我退出以后,孔子又发了一通议论,其中主要是针对宰我人格的批评。事后论人,是孔子论人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论语中一种特殊的论述方式。由此也使人们看到了孔子一种独特的待人风格。
-
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都上礼白足,施者散金钱。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
得情卷九得情卷九 【原文】 口变缁素,权移马鹿;山鬼昼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狱;唯参与由,吾是私淑。集《得情》。 【
-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①,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②。 【注释】 ①吹解带:吹着诗人宽
-
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1) ,宋玉、景差侍 (2) 。有风飒然而至 (3) 。王乃披襟而当之 (4) ,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5 ?”宋玉对曰: “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桐花飘香。词人驾一叶扁舟,驶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听棹歌声远,蟪蛄幽鸣,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下片以设问句点出有一池荷叶的桥边,从竹林中透出灯火和读书声的地方,正是词人结庐之处。画意浓郁,诗情
-
五世同居【原典】张全翁①言,潞州②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③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④之曰:“若⑤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
-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作品赏析原题: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
-
有两虎诤 ① 人而斗,管庄子 ② 将刺之。管与 ③ 止之曰:“虎者, 戾虫 ④ ; 人者, 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 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 而有刺两虎之
-
《清代禁毁书目》 清姚觐元编。清乾隆年间在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为遏止当时反清的民族思想,消除关于清初史事的记载,寓禁于征,对各省藏书中所谓词义违碍、诞妄者,尽加删毁,禁止流传,许多古籍因此绝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