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鹰》全诗赏析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作品赏析
【注释】:★浦评:与胡马篇竞爽。入手突兀,收局精悍。
★张上若: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①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鏇(tāo xuà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鏇”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孔寿山)
-------------------------------------------
【鹤注】此诗未详何年何地所作。旧次在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则不得云在天宝十三载矣。梁编非是。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②。?身思狡兔擒③,侧目似愁胡④。绦镟光堪摘⑤,轩楹势可呼⑥。何当击凡鸟⑦,毛血洒平芜⑧。
(次句点题,起下四句。曰?曰侧,摹鹰之状。曰摘、曰呼,绘鹰之神。未又从画鹰想出真鹰,几于写生欲活。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故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张孝祥曰:首联倒插,言鹰之威猛,如挟风霜而起也。【朱注】此即画马诗“缟素漠漠开风沙”意。【赵汸注】未联兼有疾恶意。)
①素练,画绢也。沈约恩倖传论:“素练丹魄,至皆兼两。”西京杂记:淮南子自云字挟风霜。孙楚鹰赋:“风霜激厉”。②国策:唐睢谓秦王曰:“要离刺庆忌,苍鹰击于殿上。”画作,谓画中作势。丘巨源诗:“画作景山树。”③?当作愯。汉·刑法志:“愯之以行。”晋灼曰:“?,古竦字”。抱朴子:“徒闻振翅竦身,不能凌厉九霄。”孙楚鹰赋:“擒狡兔于平原。”免性善狡也。④傅玄鹰赋:“左看若侧,右视如倾。“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魏玄鹰赋:“立如植木,望似愁胡。”刘云:“以其碧眼相似也”。⑤淮南子:“绦可以为繶”。广韵:“绦编丝绳。”王褒四子讲德论:“走箭飞镟。”玉篇:“镟,转轴。”鹰赋:“结璇玑之金环。.环,即镟也。【朱注】“以绦系鹰足,而击之于镟也。”摘,解去也。⑥孙楚鹰赋:“麾则应机,招则易呼。”势可呼,谓呼之使猎。⑦何当,言何时当击。世说:褚季野问孙盛:“卿国史何当成?”吴均诗:“何当见天子?”朱浮书:“亵之者,以为园圃之凡鸟,外厩之下乘。”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礼·郊特牲:“毛血,告幽全之物也。”⑧幽冥录:楚文王猎于云梦之泽,云际鸟翱翔飘飏,鹰见之,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两翅堕地,广数十里。江淹赋:“平芜际海。”平芜,平原荒草也。律诗八句,须分起承转阖。若中间平铺四语,则堆垛而不灵。此诗三四承上,固也。五六仍是转下语,欲摘支绦镟,而呼之使击,语气却紧注末联,知此可以类推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法国侵略台湾发生在中法战争时期。1884年8月,法国海军在司令官利士比率领下进犯台湾基隆,以猛烈火力轰击炮台,强行登陆,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率部英勇反击,重创法军,迫使法军退回海上。法国侵略台湾的阴
-
名言: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注释: 道: 德行。 句意: 不要羡慕地位高, 钱财多, 不要忧虑低贱与贫穷, 应该自己问自己德行怎么样, 高贵与低贱何足谈说? 出处: 唐·
-
【评析】 民间谚语。后一句讲的是: 历代高僧建立道场,均极其重视风水,为了让佛法长存世间,高僧们将道场建在风水宝地上,所以 “天下名山僧占多”。前一句意思是: 世间的书,作者们为了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 暗伤亡国,清露
-
国学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出处和解释
【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在十步大小的沼泽地里一定会有香草,在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忠贞之士。说明人才到处存在,要善于发现人才。
-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风云雨雾·暴雨”类的诗句。 秋时,凉风过后,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久不停息。四海八
-
初中古诗词诵读课(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七年级上课内部分1~16首古诗题目)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古诗词诵读课,内容包括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七年级上“课内部分”1~16首古诗题目,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八上16首,初中古诗文诵读目录。你好!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独坐
-
折桂令·梦是作 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 风动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渺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
宋词典故·郑贾求死鼠 【出典】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
-
注解:父爱如山,深沉而不动声色。中国古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维系了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也成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家庭模式。父亲,作为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家之主,往往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