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全诗赏析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作品赏析
鹤注谓大历元年春作,盖以二年之春公已迁居赤甲矣。杜臆:诗题当作“白帝城晓望盐山”。水经注:广谿峡,乃三峡之首,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方舆胜览:白盐山,在州城东十七里。徐步携斑杖①,看山仰白头。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②。日出清江望③,..暄和散旅愁④。春城见松雪⑤,始拟进归舟⑥。
(上四晓望之景,下四望中之兴。壁切山,楼切城,皆仰头所见者。断壁开处。见其深翠。飞楼结处,见其远红。此用倒装法。杜臆:城中见日初出,从清江而望此山,兼以日气暄和,真足散旅人之愁。旅人以即次为安,谓其堪卜居也。春城焉得有雪,亦谓盐山似之。见此佳景而始拟进舟,有不忍忽然之意。后入宅诗云“断崖当白盐”,又移东屯云“白盐危峤北”,公盖眷眷此山矣。此诗上四句整对,下四句散行,与早花诗同属变化之格。)
①斑杖,斑竹杖也。梁溉到有赠任新安斑竹杖诗。②隋炀帝诗,“飞楼倚观轩若惊。”③杜臆:地志:白盐山有夷溪,夷水出焉,水色清照十丈,名为清江。④申涵光曰:”暄和散旅愁”,是客中情事,此与“阳和不散穷愁恨”各有妙理。⑤颜延之诗:”山明见松雪。”⑥归舟本拟出峡,今盼望盐山而特进舟也。谢脁诗:”天际识归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的《祭义第二十四》记录了祭祀的规范与意义。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原则。正确传承祭祀的仪式,可以使人们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敬意,并且能够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同时,研究《祭义第二十四》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学习《礼记》,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
诗歌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山居暮归秋景图,在闲适的情调中抒发了诗人凄凉无依的情感,一说寄托了诗人避世隐居之意。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大幅六两, 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 总不如
-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
杜甫《石壕吏》,揭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无尽灾难和深刻的社会危机。
【解题】 安史之乱持续日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春,从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村,亲身经历了官差夜捕丁役之事,便写出
-
秋霁 【宋】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故园信息。 爱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国。 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品赏析【注释】: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
归熙甫长兴县令题名记 长兴为县,始于晋太康三年。初名长城,唐武德四年、五年,为绥
-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因为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