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全诗赏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赏析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引自“中青网”http://www.cycnet.com.cn/
[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宛敏灏 宛新彬)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夏天诗句赏析,内容包括夏天的古诗赏析,关于夏天的古诗三首,含赏析,有关于夏天的诗句及赏析。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赏析: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
-
张晓林,河南杞县圉镇人。《大观》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全国第七届“小
-
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 ① !”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范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庄子·大宗师》 【注释】 ①镆铘:古代良剑名。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令干将
-
【原题】:夏日与妙现老堂二公晚步江皋露坐月下夜分乃归老堂有诗次其韵二首
-
《志存必信义。》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① 。(《列子·汤问》) 【注释】 ①夸父:神话中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给孩子的古诗词的感受,内容包括小学生读古诗的收获和感受,给孩子的诗读后感800,关于儿童的古诗感受。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