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荆门》李白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内容】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诗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雕刻的古诗词,含有“刻”的诗句,想在钢笔上刻古诗词,哪些比较适合。本耻弹冠良易挂,未尝刻印敢烦销 宋 · 陆游《七月二日夜赋》不知入夜能来否,红蜡先教刻五分 唐 · 皮日休《奉和再招(一作文燕招润卿
-
军中始吹角,城上河初落。深沉犹隐帷,晃朗先分阁。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暗香·旧时月色》是姜夔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旧时月色,展现了古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在诗中,作者以婉约的笔调,描述了月色如余香般悄然洒落,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妙绝地表达出来。诗中的意象如溪流、青桥和古人的步伐等,与月色相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整篇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之情,令人产生共鸣。这首诗展现了姜夔独特的写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行医之道 ◆ 里柯克 毫无疑问,科学的进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不为它感到骄傲。必须承认,我自己便是这样。什么时候
-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出处】唐李白《春思》 【译注】燕地草绿如丝的时候,秦地已是桑叶繁 茂,枝条低垂了。以思妇所见的眼前之景和她联想燕地的春色,并用双 关手法来烘托气氛,表现思妇对丈夫的
-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明妃》就是其
-
笔若适士大夫意,则工书人不能用;若便于工书者,则虽士大夫亦罕售矣。屠龙不如履豨,岂独笔哉!君谟所谓“艺亦工而人益困”,非虚语也。吴政已亡,其子说颇得家法。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带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草的诗句,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大全,带草的诗句。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
-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希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作品赏析【朱注】观首二句,乃夔州作无疑。黄鹤疑松州被围,谓广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