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漆园》全诗赏析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
作品赏析
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漆园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不过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诗的前两句,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的诗意。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干,反而对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他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做漆园吏这样的“微官”呢?三、四句“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便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这样不是也很不错吗?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复何求哉!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的用典自然贴切,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刘德重)
-
【原题】:曾端伯自承移帅川口有怀风旨无便附信忽领教喜成小诗附便奉呈三首
-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诗是作者谪贬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元和十年正月,元稹被召回长安;同年八月,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来一去,都经过了蓝桥驿。
-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
国学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出处和解释
【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别人有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有过失,怎能自己会不知道?意思是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更应当知道。
-
形劳而不休则弊, 精用而不已则劳, 劳则竭。水之性, 不杂则清, 莫动则平; 郁闭而不流, 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 此养神之道也。
名言: 形劳而不休则弊, 精用而不已则劳, 劳则竭。水之性, 不杂则清, 莫动则平; 郁闭而不流, 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 此养神之道也。
-
张养浩于至治元年(1321)因冒死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故知机避祸,毅然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在济南历城西北构筑云庄别墅,陶情于幽壑林泉之间,过着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其间朝廷屡次征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奉召。这首五律是《晨起三首》之三,就作于家居时期,描写云庄别墅清晨幽雅
-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
-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
“童年是让你能够忍受暮年的那股力量。”(阿尼多斯)——题记 我从小就喜欢独处,一个人玩,一个人做游戏。儿童的游戏本身就是充
-
明眸越女罢晨装②, 荇水荷风是旧乡③。 唱尽新词欢不见④, 旱云如火扑睛江⑤。 秦女端容理玉筝⑥, 梁尘踊跃夜风轻⑦。 须臾响急冰弦绝⑧, 但见奔星劲有声⑨。 【注释】 ①据鲁迅日记1933年7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