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其二)翻译赏析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
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诗鉴赏
塞下曲系由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出塞、入塞衍变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事。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
虎头蛇尾的史进史进是谁?不读《水浒传》肯定不知道此人。史进,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安逸,无忧无虑,他或许能成为
-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①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②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③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④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⑤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⑥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⑦
-
伍员奔吴 (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题解】 小人的心思很难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会打碎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仅仅为了掉入里边
-
“非乐”是墨子的一种基本学术观点,是他精心论证的十大论题之一。墨子曾对弟子魏越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喜音沉湎(喜欢音乐,沉湎于酒色享乐),则语之非乐。”
-
《万病回春》是综合性中医著作。明龚廷贤撰。刊于万历十五年(1587)。因其以 “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之意故名。明《医藏书目》最早著录此书。现存主要版本有: 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人生如朝
-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保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
-
【原题】:真歇老人退居东庵予过雪峰特访之为留再宿仍赋两诗
-
[南朝·宋]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歌,为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第四首。全诗共八句,五、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