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诗《听流人水调子》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王昌龄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
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
上片用刘表、王粲事,抒写怀才不遇的郁闷。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起句突兀,化用《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之句,“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这一句是把握词旨趣的关键,没有这一句,就可能把词理解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② 。(《老子·七十六》) 【注释】 ①也:语气词。枯槁(kūgǎ
-
《曾国藩·五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少不自立,荏
-
苏轼《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 2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3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4 ,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5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 6
-
《教民节俭,则财用足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4635】人间存一角:汪曾祺小说精选(汪曾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万字,2017年8月第1版,49元)△19篇:受戒;大淖纪事;异禀;黄油烙饼
-
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
王介甫一夕以“动静”二字问诸门生,诸生作答皆数百言。公不然之。时东坡维舟秦淮,公曰:“俟苏轼明日来问之。”既至,果诘前语,东坡应声曰:“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即精神也。”公击节称叹。 ○宋·吴炯《五
-
【原题】:顷尝将漕淮东林子长今膺是选因以小诗述怀庶几古人赠言之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