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即精神 王安石 苏轼》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王介甫一夕以“动静”二字问诸门生,诸生作答皆数百言。公不然之。时东坡维舟秦淮,公曰:“俟苏轼明日来问之。”既至,果诘前语,东坡应声曰:“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即精神也。”公击节称叹。 ○宋·吴炯五总志
[述要] 有一天王安石(字介甫)问众门生,如何解释“动静”二字,回答的都是洋洋数百言。王不满意。这时正好苏轼泊舟于秦淮河,王说:“等苏轼明天来问问看。”苏到后,王果然以“动静”二字问他,苏应声答道:“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即精神。”王对苏如此简要精当的回答不由地连连拍掌称赏。
-
“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菉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其特点是以一根特别的钢筋作“色梗”,使扮演的孩童凌空飘起,故名“飘色”。它有点类似天津的“重阁”(节节高),江南的“抬哥”和云南通海的“高台”。
-
新别离 作者: 戴叔伦 【
-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道义偶相契,十年同去祝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
陶潜一县令,独饮仍独醒。犹将公田二顷五十亩,种秫作酒不种秔。我今号为二千石,岁酿百石何以醉宾客。请君莫笑银杯小,尔来岁旱东海窄。会当拂衣归故丘,作书贷粟监河侯。万斛船中着美酒,与君一生长拍福
-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
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张)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
-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言词多感
-
孙竞称周紫芝的《竹坡词》“清丽婉曲”。这首《鹧鸪天》可以安得上这个评语。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上片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
-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 ② ,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 ③ ,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 ④ ,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 ⑤ 之心,可以吾说当 ⑥ 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