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日暮寒山深: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赏析
高适
还山吟,
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
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
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
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
梦魂可以相周旋。
高适诗鉴赏
“沈四山人”指唐名士沈千运,吴兴(今属江苏)人,排行第四,又号“沈四逸人”.天宝年间,屡试不中,曾干谒名公(见唐才子传),历尽沉浮,饱尝炎凉,看破仕途风尘,约五十岁左右隐居濮上(今河南濮阳南濮水边),躬耕田园。
约于天宝六年(747)秋,高适游历淇水时,曾到濮上拜访沈千运,结为知交,有赠沈四逸人叙其事(见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这首送沈还山的赠别诗,以知交的情谊,豪宕的胸襟,洒脱的风度,真实描绘沈千运清贫孤苦的深山隐居生活,赞美他的清高和隐逸志趣。诗的兴象高华,声韵悠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美感。
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即将回到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好友分别,不免感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的理解和尊重。
在封建社会,仕途通达者往往暮年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又另当别论。诗人赞赏他是看透了人生一世的情事,在艰苦的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安贫乐道。山石流泉淙淙作响,如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把沈比作汉代真隐士韩康,风趣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
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何有孤独之感呢?由此可见两人相交甚深。
最后,诗人用身、魂在梦中交谈的奇异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品藻记载,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曾要与殷浩比较彼此的高下,殷浩说: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显然,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
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奇特的想象,结束全诗,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由此可知,这首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沈的志趣、环境、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展示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上采用与内容相协的七言古体形式,表达自如不受拘束,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
-
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鼓角徒悲鸣,楼船习征战。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
-
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假”换鱼旁)须[上穴下卒]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
-
秋日湖上薛莹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薛莹,生卒年不详,《全唐诗》录其断句“花留身住越,月递梦还秦”,则其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① 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 。居 ③ 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④ ,加之以师旅,因之
-
古文观止·彭绍升·表微 沈忠伯馆【1】于上津
-
杨凝《送客入蜀》唐山水诗鉴赏 杨凝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杨凝是唐大历时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京师长安度过。在送一位朋友赴蜀中时,他写下了这首绝句。全诗意
-
【3817】历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评略(陈家兴著,人民出版社,24 8万字,2018年1月第1版,48元)△这是一本专讲历代雄主用人谋略与故事的
-
【原题】:钱元质饮客月岩前小亭酒半月上移席坐岩下四顾林塘暗气清绝眉山程进儒谓予不可无诗因作此
-
祭祀必立尸,讲学必立师;敬尸敬其先也,尊师尊其道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祭祀必立尸,讲学必立师;敬尸敬其先也,尊师尊其道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车遥遥篇 作者: 傅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