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陈子昂诗《感遇》(其二十九)赏析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
羽檄复相惊。
拳局兢万仞,
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
藜藿缅纵横。
陈子昂诗鉴赏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
希望决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即这首“丁亥岁云暮”.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明确地指出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垂拱三年的干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这里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郑重的笔法,是政治诗和史诗的格局,后来为杜甫常用。“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具体化描写:
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暗示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而接着诗人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渲染征行环境艰苦阴郁,暗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自会有“昏曀无昼夜”的感觉,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乃军事文书,所惊为谁?显然不仅仅是羌人?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兵。“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拳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行,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表明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
最后四句直发议论:圣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则天下太平。(古人认为三台星-- “泰阶”平,则天下太平。) 暗示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象陈子昂这样用诗笔经常自觉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
-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
-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其七》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注释】 1.桑茶坑:在安徽泾县境内。 今译 雨水洗净天地, 和风拂干雨滴。 花草长满岸堤, 清水涨满河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出处】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 【意思】 李白的诗没人可以并比,李白其人飘然若仙卓尔不群。 【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出处】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
-
【名句】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刺议》。遇事多同下属商议就不会失策,做事调动起众人的积极性就不会不成功。说明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成功之本。
-
叹花 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的文字一作:“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
晋归钟仪 (成公九年) 【题解】 楚国钟仪作为俘虏,应对晋侯有礼有节,不忘维护本国形象,因此赢得晋国君臣的尊敬与信赖,获释回
-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
短歌行陆机【原文】置酒高堂,悲歌临觞[1]。人寿几何,逝如朝霜[2]。时无重至,华不再扬[3]。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4]。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 望岳 》。 【意思】山上云气层出叠起,令人心 胸激荡,我极目远望,目送飞鸟归林。 决眦(zī):极力张大眼眶,形容极目远眺 或凝望。决,裂开。眦,眼
-
【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注释与译文]初升的圆月挂在柳树梢上,我和心爱的人相约在黄昏后见面。此写一对情人元宵之夜幽会,意境优美,烘托出爱情的真挚甜蜜。 参考文献 (宋)欧阳修《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