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全诗赏析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作品赏析
【注释】: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刘逸生)
-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名言: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注释: 持: 守, 保持。暴: 乱。 句意: 思想意志是体内气的主帅, 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 气
-
二柄第七 【题解】 二柄,指刑与德之权。即惩罚与奖赏两种权柄。韩非在本文重点分析了君主掌握和实施赏罚两种权柄的重要性,指出君主
-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①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② 。(《庄子·骈拇(pián mǚ)》) 【注释】 ①凫(fú):野鸭子。胫(jìng):小腿。②性:本性,自然,
-
暂辞鸳鹭出蓬瀛,忽拥貔貅镇粤城。闽岭夏云迎皂盖,建溪秋树映红旌。山川远地由来好,富贵当年别有情。了却人间婚嫁事,复归朝右作公卿。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荀子·劝学》 这则寓言是从蒙鸠鸟的遭遇引申出人生哲理。 蒙鸠,又名鹪鹩、桃雀、巧妇鸟。灰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下语文书人教版古诗词,内容包括4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16首古诗,小学四年下册语文书6首古诗。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本中,一共有6首古诗。第1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①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 ② ,曰:“吾闻君子不党 ③ ,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 ④ ,为同姓 ⑤ ,谓之吴孟子 ⑥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
-
欲伴骚人赋百篇,归心要及菊花前。明朝知覆谁家瓿,犹有桓谭道必传。
-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出处】唐李商隐《 春雨 》。 【意思】诗人在一个春雨潇潇的早晨, 身穿白布夹衫,和衣而卧。是因为住在往日的欢会之所,如今寂寥冷落 已不见对方身影,所以心情十
-
〔原文〕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里、杞、之、母,之部。怀、畏,微部。) 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