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将仲子》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里、杞、之、母,之部。怀、畏,微部。)
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墙、桑、兄,阳部。怀、畏,微部。)
将仲子兮,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园、檀、言,寒部。怀、畏,微部。)
〔译文〕
请我的仲哥儿呀,不要爬越我 家里巷的外墙,不要踩断我家的杞 柳枝,哪里敢爱惜它,怕我的父母。 仲哥儿我真想念你,可父母的话,也 更使人畏惧。
请我的仲哥儿呀,不要爬越我 家宅院的围墙,不要踩断我家的桑 树枝,哪里敢爱惜它,怕我的兄长。 仲哥儿我真想念你,可兄长的话,也 更使人畏惧。
请我的仲哥儿呀,不要爬越我 家菜园的里墙,不要踩断我家的檀 香树,哪里敢爱惜它,害怕别人说闲 话。仲哥儿我真想念你,别人的闲 话,也更叫人畏惧。
〔评介〕
诗凡三章,每章八句。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史上主要有四种说法。 其一,两汉经学家皆以为这是一首 讽刺郑庄公不能及时制止其弟共叔 段谋反而导致叛乱的政治讽刺诗。 毛诗序说:“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 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三家无异义。其二,宋代经生怀疑诗序,以为是“淫奔者之辞”(郑 樵诗传),朱熹从之。这虽是封建 道学家的偏见,但至少可以肯定宋 代学者已经认识到这是一首关涉男 女情爱的诗。其三,清代学者以为是 女子委婉拒绝男子,“女心既有所畏 而不从,则不得谓之奔,亦不得谓之 淫。”(方玉润诗经原始)其四,吴 闿生认为此诗“语语是拒,实语语是 招”。(诗义会通引旧评)。詹安 泰先生发展其说,认为“这是一个恋 爱中的女子替她心爱的人多方设 想,以减少他的恋爱障碍,她并不是 请仲子不要来,而是请他不要跳墙 攀附而来;她虽然有多方面的顾忌, 但主要的还是为要顺利地达成她的 目的。”并引明代一首民歌:“姐道: 我郎呀!若半夜来时,没要捉个后门 敲。只好捉我场上鸡来拔了毛,假做 了黄鼠狼偷鸡,引得角里叫。好叫我 穿上单裙出来赶猫。”以此证明诗中 女主人公言似拒之,实乃招之。 (人民文学1953年7、8号,诗 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 精神)后二说皆有道理,但又都存 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我们以为这是 一首女赠男的情诗,表达了女主人 公矛盾痛苦的心态,她既深爱着心 上人,又畏惧婚姻礼教的束缚而没 有婚姻自由。
诗经时代存在平民与贵族两 种不同的婚姻制度。下层民间还较 多地遗留前一历史时期的婚姻状 态,没有更多的礼法约束,青年男女 的交往、选择、结合仍很宽松自由。 而上层贵族伴随着剩余财产的增 多,愈发重视财产继承人的血缘纯 度,为此而制定了一系列约束贵族 女子婚姻行为的礼制,当事人已没 有选择的自由,一切取决于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诗经中便已明确 地表现出这种观念:“伐柯如何?匪 斧不克。娶妻如何? 匪媒不得。”(豳风·伐柯)这种观念影响到民 间,逐渐成为规范约束男女婚姻的社会观念,以致“不待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 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 下)诗经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五六百年间遍布十三诸侯国及两个 地区的诗歌汇编,时间长,地域广, 所以其中既有表现民间婚姻自由的 诗,如 卫风·桑中、郑风·溱 洧等; 也有反映贵族婚姻状况的 诗,如卫风·硕人;也有反映贵 族婚姻观念逐渐影响到民间的诗, 如鄘风·柏舟、卫风·氓以及 将仲子等。诗中的青年男女既有 自由交往选择的条件、机会与可能, 并且已产生真挚强烈的爱情,同时 又要受到父母兄长及社会舆论的约 束干涉。
典型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典型的 性格与心态,也决定了这首诗最突 出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此诗 真实而细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 的矛盾与痛苦。女主人公一再请求 仲哥不要越墙攀树,说明她们在自 由交往中已经产生真挚的爱情,所 以才会做出这样大的努力去幽会; 并且父母兄长及左邻右舍已经对她 们的行为进行干涉,所以才不得已 地偷偷摸摸。女主人公既爱仲哥,又 怕父母诸兄及社会舆论;既盼仲哥, 又怕他越墙攀树; 既请求仲哥不要越墙攀树,又怕他产生误解,所以又 要反复地解释“岂敢爱之,畏我父 母。”内在情感的执著追求与外在社 会观念的约束,一己的幸福与社会 的礼教,感情与理智之间都形成难 以逆转的冲突。在重重冲突的矛盾 痛苦之中也隐隐约约流露出女主人 公对婚姻自由的憧憬,对纯洁爱情 的追求,对婚姻礼教的不满。这虽是 一个弱女子的不幸,却反映出一个 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 女主人公劝仲哥不要 “逾里”、“折 杞”、“逾墙”、“折桑”、“逾园”、“折 檀”,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古者社必树木,里即社也,杞即社所树木也。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各树其土之所宜木’。古者桑树于 墙,檀树于园,孟子 ‘树墙下以 桑’,鹤鸣诗‘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是也。”如果这段考证可信,那 么这便不是为押韵而随意的编排, 而恰恰是仲哥由远及近的攀越顺 序。而女主人公三章所言“畏我父 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又 恰恰是血缘关系上由近及远的顺 序。而这种顺序的编排的确真实地 表现出女子心里惧怕程度不同以及 想象仲哥为了见她而冒着风险由远 及近地向她靠近。心已神驰到彼,诗 从对面飞来。在想象、担心、请求之 中不仅显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 痛苦,同时也流溢出相思之情的细 腻深沉。
-
张煌言 余自舞象 (1) ,辄好为诗歌 (2) 。先大夫虑废经史 (3) ,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 (4) ,然犹时时窃为之 (5) 。及登第后 (6) ,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7)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湖面波光粼粼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西湖波光粼粼湖面的诗句,关于湖面波光粼粼的诗词,描写湖面雾蒙蒙的古诗句.。1.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欧阳修《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释义: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
-
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还家卿月迥,度陇将星高。幕下多相识,边书醉懒操。
-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六
-
韩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邱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 出者突然成邱,陷者岈然或谷,洼者为池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
《豆蔻·槟榔屿杂诗·咏豆蔻》咏豆蔻诗鉴赏 丘
-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
【经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①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② ,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③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④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今注】 ①蜡
-
古文·读《孟尝君传》(1) 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