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沈下贤》全诗赏析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作品赏析
【注释】: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思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指题中的沈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清”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 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珮”,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不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了。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确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珮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神。
(刘学锴)
-
回 忆 ◆ 庞维尔 她和他,两个精灵,两道光,两个幸福的魂魄,玳洛和赛尔米斯,被一股大恩大德改变了形体,结合在一起,互相拥抱着
-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1]慈爱、恭敬、安亲[2]、扬名,则闻命[3]矣!敢问:子从父之令[4],可谓孝乎?”曰:“是何言
-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 作品赏析【卢元昌注】暂如临邑者,公弟簿领此邑,前以河泛书至,故暂如临邑。先至湖亭。别李员外之芳,李适往
-
古文观止·《国策》·冯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煖
-
1978年8月11日,一只载着3名美国航空家本·阿布鲁佐、马克西·安德森和拉里·纽曼的巨型气球“双鹰2号”,从美国缅因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地方起飞,开始了充满艰险的横渡大西洋的飞行。经过艰苦的6天6夜,
-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七载(748)暮春,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新唐书王昌龄传》),李白闻知,写此诗遥寄。王昌龄:见《塞下曲》作者小传。左迁:贬官,降职。古时以右为尊,从右边迁往左边,就是
-
●浣溪沙 春情 苏轼 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 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
-
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
-
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
-
作者: 韩愈 【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