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闻雁》全诗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刘学锴)
-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还唯少年。 句意: 意谓一年四季最好的时光是阳春三月, 一生之中最宝贵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 但是时速流逝不待人, 所以应该及时勤学苦读才是。 出处: 唐·韩偓《三月》
-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
-
杜甫 (其一、其二、其六、其七、其八、其九)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
-
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对于投身抗清活动的诗人屈大均,在这篇史传中发现了与自己思想的共鸣之处,遂写下了这首五律。
-
阅读《汉书·儒林传序》,宜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始皇本纪》、《汉书·艺文志》、《汉书·武帝本纪》、《汉书·董仲舒传》等文相配合。
-
古文·与友人论学书 顾炎武比往来南北(1),颇
-
宋词典故·大泽龙蛇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初,叔向之母妬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晋·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
当官接闲暇,暂得归林泉。百里路不宿,两乡山复连。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且尽主人酒,为君从醉眠。
-
晨风从净瓶里洒出黎明,银色的指挥棒一挑挑起牛叫、羊咩、马达声还有才旦卓玛的拉伊帕瓦罗蒂的咏叹调晨风,从净瓶里洒出花草香、牛粪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