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读陈胜传》咏史诗篇
读陈胜传·屈大均 闾左称雄日,渔阳適成人。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专制统治者眼里,他自然只是一个贫贱的叛逆者,但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却在史记中列了陈涉世家,首先肯定了陈胜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并称赞了他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精神。对于投身抗清活动的诗人屈大均,在这篇史传中发现了与自己思想的共鸣之处,遂写下了这首五律。
陈胜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普通百姓,贾谊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过秦论),但他胸怀奇志,年青时曾同一起耕地的雇工们说:“如果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人们嗤笑他,他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所以他后来敢于对抗强秦,成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此诗的前四句就突出了他的这种精神,说他以一个闾左的平民而称雄天下,本来只是谪守边疆的戍卒,但起事时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他蔑视权威、主张平等的思想。正因为陈胜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虽然手无寸铁,揭竿而起,却足以推翻强大的秦王朝。“大义呼豪杰”一句是指陈胜起义时托名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队。因公子扶苏本来是王位的继承者,被秦二世所篡杀;项燕则是楚国的宿将,在楚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是符合大义的。“先声仗鬼神”即指陈胜、吴广起事前曾假托鬼神取信于民。他们在帛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字,然后放置在鱼肚子里,人们买鱼烹食,发现了鱼腹中的字,即以为是上天的预示;又使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征戍的人听到后都以为陈胜是应合天命,得鬼神获祐的,这就是“仗鬼神”的内容。最后两句说陈胜的起义,为汉高祖刘邦的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其首事之功不可没,所以论功的话,陈胜当为第一,汉朝的那些开国功臣是无法与他相比的。其实诗人的这种观点也来自史记,司马迁在陈涉世家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已隐约地肯定了他开启汉高祖帝业的功绩,而诗中“驱除”二句更加凝炼而明晰地揭示出了这层意思。
屈大均的这首诗采用了以史述史的方式,就表面来看,完全是历史的复述,所谓无一字无来历,而诗人本身并没有多加评述和议论。但他突出了陈胜以普通平民而称雄天下以及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他的功盖汉将,名垂史册,都说明其事业的成功。倘若结合屈大均本人身处困厄而心系故国的处境来看,可知此诗的意图正是借古人自励,并表现了强烈的抗清意识。屈氏正希望有不畏强暴、奋起抗暴的志士出来恢复明朝江山,所以此诗的用意就超越了一般咏史的范围,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
沈亚之《春阳曲》 沈亚之 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阳春不断肠。 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几秋霜。 这首诗录自作者的传奇小说《异梦录》。这篇传奇小说记录了两个人的梦。其中一个是长安将家子弟邢凤,梦见一位吟诗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
-
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无?
-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释: 这是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的院联, 表明了明末东林党对于国家时事的关切之心。 句意: 风声、雨声, 读书声, 声声都听在耳朵里
-
酒醒闲独步,小院夜深凉。一领新秋簟,三间明月廊。未收残盏杓,初换熟衣裳。好是幽眠处,松阴六尺床。
-
一首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赞歌——评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贺彬小说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折射出的灵魂深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
-
白露园蔬。碧水溪鱼。笑先生、网钓还锄。小窗高卧,风展残书。看北移山,盘谷序,辋川图。白饭青刍。赤脚长须。客来时、酒尽重沽。听风听雨,吾爱吾庐。笑本无心,刚自瘦,此君疏。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燕儿来也,又无消息
“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燕儿来也,又无消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关山隔,晚云碧,燕儿来也,又无消息”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客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