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官街鼓》全诗赏析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捶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作品赏析
蛾鬟:一作蛾眉。“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见新唐书·百官志)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李贺把自己不具形的思想情感对象化、具体化,创造了“官街鼓”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串始终的鼓点,正象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眼前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川。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乃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未必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之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道: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凡三致意。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评价是很不够的。从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份。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不免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把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啸天)
------------------------
刺帝王求长生也。
注:
1:官街鼓:〈〈旧唐书.马周传〉〉载,先是,京师晨昏传呼惊众,后置鼓代之,呼冬冬鼓。周所奏也。
2: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3: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汉城,长安也。柏陵,陵墓,多植柏树。飞燕,汉成帝后赵飞燕。
4:磓发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王听不得:孝武,汉孝武帝刘彻。孝武,秦王,皆求长生,然不能于此听鼓。
5: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翠发,黑发。芦花色,白发。中国,京城。
6:相将:相随。
附:
阙名评曰:屡言仙死,深为求仙怠政者戒。冷语趣甚。
--------凤尾竹客 撰<李长吉歌诗笺注辑评>---------
-
祭文赏析·《祭母文》(萧萧眉儿) 人常说,春风
-
【题 解】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回到上饶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
-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
国学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出处和解释
【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语出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用心至真至诚,那么吴国和越国这样的世仇也可以团结在一起;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形同路人。说明应当诚心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求得治理国家的最根本办法,没有比端正社会风俗更重要的了。《明史·叶伯巨传》:“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知所务。” 【例】领导干部走得端,行得正,站得稳
-
【原题】:自坌道走居庸雪连峰百仞横障百折银色晃晃故来扑人中一道亦银铺也坐小兜冒以红毡疲骡数头匣剑笈书相后先冰气栗冽肌粟畾畾如南夏疿痤苦吟冻肩倍耸惫甚矣却赢得在荆关图画中浮生半日
-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三首)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唐代的凉州辖地相当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州治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属陇右道。凉州是屏障长安的
-
【3907】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钱理群著,东方出版中心(上海),30万字,2018年4月第1版,68元)△“沉潜十年”、“认识脚下的土地”
-
名言: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注释: 流丸: 滚动的小圆球。瓯臾: 都是瓦盆, 这里指地上如瓦盆状的凹陷处。知: 智。 句意: 滚动着的小圆球, 在地上凹陷的地方就会停住; 无根据的话语,传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古诗词意象分析,内容包括中国古诗意象大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