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李贺《官街鼓》全诗赏析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
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
柏陵飞燕埋香骨。
锤碎千年日长白,
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
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
漏声相将无断绝。
李贺诗鉴赏
李贺对于时间的流逝,宇宙、时间的永恒十分敏感。他曾多次以自己颤震的心灵去探索这个问题,他终于认识到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宇宙永恒、时间永恒,任何人都不可能企求长生不老,即使是像秦皇汉武那样的人物都不能。在这样具有哲理性的探索中,诗人得出的结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他在感情上则不愿意看到此结论。这个矛盾经常苦恼着这位敏感的年青诗人的心灵。
这一次触动这颗心灵的是隆隆的街鼓声。官街鼓声在拂晓的时候,隆隆地催着太阳东升,黄昏之时,又是这隆隆的鼓声催着月亮出来。时光,似乎就是这样在隆隆的官街鼓声中不断地消逝,又在这隆隆鼓声中永远存在。这恼人的鼓声,令人惊心动魄。你看,长安城里,柳树又绽出嫩黄嫩黄的叶芽,而住户人家在春季到来的时候,又换去用了一冬的帘额,挂上新新的布帘;这鼓声,这时光转换的鼓点,真是“煎人寿”催人命的响声,像赵飞燕那样的人物不是已经身埋陵墓了吗?鼓声不断地擂着,千年岁月流逝了;太阳却永远都是那样光亮。今朝鼓声又擂响了,可是秦皇、汉武却再也听不到今朝的鼓声。
这是鼓声中所发生的动人心魄的场景。日月运行,新旧更替,生死代谢,这一切全是在隆隆的鼓声中进行。这不就是“千岁随风飘”的意境再现吗?赵飞燕那样的人物固然逝去了;秦皇、汉武是不甘心随风飘去的,他们企图长生,想永远存活于世,可是他们却永远听不到今朝的鼓声了。同永恒的时光相比较,这人生不是太短暂了吗?
后四句承接上面的场景,写出鼓声的永恒。从人们乌黑的头发又变成芦花一般的白色银丝,只有这鼓声同终南山在一起,与京城长相守。诗人更进一步想到,天上的神仙据说寿命很长,可是他们也必定会死去,“鼓祖巫咸几回死!”活八百岁、一千岁这些神仙们也会被埋葬。真不知道天上多少次埋葬神仙了。可见,神仙也并非永恒存在;只有这鼓声伴随着漏声永远存在,不会断绝,才是永恒存在的。这里的想象何等新鲜奇妙!这一新奇的设想把诗人关于时间永恒、人生短促的思索与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诗人在隆隆的官街鼓中感到的烦恼。
时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的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人们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这首诗通过官街鼓这一艺术形象又一次抒发了时光无限,人生短促的慨叹。
-
宋词典故·甘泉近侍 【出典】 《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甘泉本因秦离
-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 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 ① ,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② ;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③
-
【4630】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林清玄散文精选(林清玄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3 4万字,2019年1月第2版,38元)△6章:①白雪少年;②比景泰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名言: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注释: 尝: 品尝。脔(luan): 切成块的肉。镬(huo): 古代指无足的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 有三足。 句意: 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个炊具
-
【名句】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 ① ,只是恃道。 【译文】大丈夫不怕人,只怕理;不依靠他人,只依靠道理。 注释 【注释】①恃人:依仗他人。
-
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
-
《夏意》是苏轼创作的一首夏天描写诗。诗中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形容了阳光灿烂、蝉鸣声、连绵的山峦和清澈的流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形象。整首诗富有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诗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心境,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美好和快乐。这首诗给人以清新、舒展和愉悦的感觉,让人愿意去感受和享受夏天的美丽。
-
土耳其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在国民社会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土耳其的穆斯林80—90%属于逊尼派。在逊尼派中主要信奉哈乃斐教法学派(占逊尼派教徒的75—78%)和沙斐仪教法学派(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