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孟浩然《舟中晓望》全诗赏析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叙述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望庐山,望楚山,望海潮,舟中晓望,诗人似乎格外青睐“望”字,甚至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远远胜于实际游览,这或是因为远望与喜欢的淡泊的诗味更吻合。
“挂席东南望”,挂席指扬帆,开篇由扬帆出发时写起,并点出“望”字,足见心情急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加之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 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舳舻,一种方长船。“争利涉”指急着趁着好日子前进,以一个“争”字透露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传达出一个时常泛舟江海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与上句相连,就有乘风破浪之势。
第三联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实际是诗人自问自答: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呼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记载:“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缺乏诗意。但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自豪的口吻,感到诗人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体现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是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简洁朴质,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 坐看”照应“望”字,“坐看霞色晓”表现出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诗人只是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形象传神地表达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但首尾衔接,承转分明;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但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
宿云门寺阁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孙逖,卷一《观永乐
-
金庸倪匡喜欢金庸小说,说查先生的书读了至少四十遍,每年一次,每次感受不同。金庸原名查良镛,周围人称他查先生,叫金先生他不理。金庸迷
-
阿坚泽畔菰蒲节,玄德墙头羽葆桑。不会世间闲草木,与人何事管兴亡。
-
都人士 作者: 冯好勤 【本书体例】
-
《曼陀罗花·曼陀罗》咏曼陀罗花诗鉴赏 陈与义
-
游都邑以永久〔2〕,无明略以佐时〔3〕;徒临川以羡鱼〔4〕,俟河清乎未期〔5〕。感蔡子
-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晋·欧阳建《临终诗》,胸怀远大类名言句子
-
势比凌歊宋武台,分明百里远帆开。蜀江雪浪西江满,强半春寒去却来。
-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