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在狱咏蝉》全诗翻译及赏析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诗鉴赏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1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
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
邺侯藏书手不触,嗟我嗜书终日读。短檠照字细如毛,怪底眼花悬两目。扶衰赖有王母杖,名字于今挂仙录。荒城古堑草露寒,碧叶丛低红菽粟。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兰伤桂折缘有用,尔独何损丹其族。赠君慎勿
-
凤箫吟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嵇康临刑》原文鉴赏
-
清·周星誉1二则 ·之一(咸丰五年)2五月二十五日丙戌,小暑,晴。申刻北风甚大3,遂
-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慑,非训导之所移也。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
-
一声鸣?一作鸿?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
本篇是作者读《李文公集》后写的一篇书后,李文公即李翱,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书后”是一种文体,近似于跋,但形式和内容更加自由。
-
【名句】事去大床空独卧,时来竖子或成名 [注释与译文]大床独卧,用《三国志·陈登传》典。汉末世乱,忧家忘国的许汜去见豪士陈登,陈登不理睬他,而径自卧大床,让客人卧下床。这里作者以忧国忘家的陈登自比。竖
-
[唐] 白行简 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 ② 。节行瓌奇 ③ ,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 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 ④ ,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 ⑤ ,有一子,始弱
-
乌鸢争食雀争窠,独立池边风雪多。尽日踏冰翘一足,不鸣不动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