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堂日记二则》原文|翻译|赏析
清·周星誉1
二则 ·之一
(咸丰五年)2五月二十五日丙戌,小暑,晴。申刻北风甚大3,遂雨,有雷,傍晚霁。同寄公、季贶出门看荷花4。行田埂上,雨后泥泞,失足落水中,双踝皆没5,不觉自笑。从种花人周姓乞花三枝、莲蓬一枝。归,洗足早睡。
乡人种藕,以不花为丰年,盖藕力尽泄于花,花愈多则藕愈瘦。今田中弥望如雪6,为我曹吟赏7,计甚得矣,乡人得无怨乎! 种藕之家,藕为上利,叶次之,莲子则不卖,卖亦不得价也。凡田上腴者可两年种藕8,下此可一年,多则土瘠而收不丰9,但可种荸荠耳。
1周星誉(1826-1884):字畇叔,工诗词绘画,著作有鸥堂诗、鸥堂词、鸥堂日记等。李文后一篇均选自鸥堂日记。2咸丰:清文宗年号。咸丰五年为公元1895年。3申刻:午后三四点钟。4寄公:作者友人。季贶(kuang):作者弟弟。5踝(huai):踝骨。6弥望:满眼。如雪:形容白色荷花。7我曹:我辈,我们。8上腴:肥沃。9多:指连续两年以上种藕。土瘠(ji):土地缺乏养料。
【析点】 雷雨过后,傍晚放晴,这也许使天空飞起美丽的彩霞罢? 此时,那一片雪白的荷花和田田碧绿的荷叶,当是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的,这该是何等撩人的美色! 这则日记前半篇写游赏,却对这良辰美景未着只字,而是集中笔墨写游兴与雅趣。你看,他“行田埂上,雨后泥泞,失足落水中,双踝皆没”非但不觉懊恼,还“不觉自笑”;“从种花人周姓乞花三枝,莲蓬一枝”,多么开心,兴味多么浓郁! “归,洗足早睡”这一轻松之举,是兴尽而入梦乡呢? 还是兴未尽而渴望梦中重游呢? 无论怎样,这自是游兴雅趣极致的一种境界。
日记后半篇补写游赏后的感受,好处不在于没作空泛的议论,也不在于对乡人种藕的生产生计介绍,而在于通过知识介绍所生的一笔良知感发:“今田中弥望如雪,为我曹吟赏,计甚得矣,乡人得无怨乎!”——看花与得藕不能两全,文人墨客与劳动者的喜与忧、爱与怨形成鲜明差异,言及此正是周星誉高于一般酸腐文人之处。由此不免又诱发读者一联想:种藕人该怎样看这些悠闲自在的赏花者呢?
谢景林
二则 · 之二
九月九日己巳,晴,与寄公、季贶登假山最高处,藉草饮酒1,聊当登高2。醉后酣睡,梦中得“无田差免吏催租”句3,醒后,足成七律一首。
1 藉草:意为坐在草上。2 聊:姑且。3 差(chā):尚能。
【析点】 夏历九月九日登高是我国的风俗,传说这日登高饮酒可以免灾除祸。作者无山可登,姑且登假山“藉草饮酒”,“聊当登高”。他担心前途坎坷要免灾除祸? 还是一种从俗应时的兴致? 看来,似乎是后者,你看他,醉后梦中还在作诗,而且是“无田差免吏催租”之句,不以无田为憾反以无田为乐,何等轻松自得! 但要再追问一句:作者梦中何以偏偏吟得此句? 现代科学家认为,梦中的内容与清醒时意识中保留的印象有关。由此可见,平日封建官吏向田农催租逼税的残酷社会现实给了作者怎样深刻的印象。作者正是以这轻松的笔调揭示与批判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吏催租”的愤慨和对田家的同情
-
【原题】:癸卯冬解官三山归双溪自南而北路傍梅花经月不绝久欲作数语未就乙巳仲春书於凤山僧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体现人美好品质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人拥有美好品质的诗句,体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古诗(5首),表达美好品质的古诗句。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4、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5、人生自古谁无
-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开缸。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时一双。
-
引 言“赤岸”是一个小村的名字。她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脉深深的皱褶里,像蜂巢一样,简单又丰富,默默地悬挂在高高的崖壁上,沐浴
-
首二句具言徐都宫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太湖万穴古山骨”,指取太湖石为假山。太湖石多孔穴,是很理想的园林建筑材料。这里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出自韩愈《石鼎联句》诗首句“巧匠斫山骨”,给读者以假山不假的感受,它原具有山之骨髓。叠石成山,故下句言“共结”。不言“峰峦”而言“峰岚”,是因为“岚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病不病》翻译与解读
-
孔子曰:“笃 ① 、信、好学,死守善道 ② 。危邦 ③ 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十三) 注释 ①笃(dǔ):专心。②善道:完善的道。③邦:邦国,诸侯国。 【译文】 孔
-
东隅: 日出处,指早晨。桑榆: 指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
-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如双峰并峙,光耀史册。他们之间的友谊,为后人所交口称赞。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们两人的交往也可算是忘年之交。他们曾在天宝三年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