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
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
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
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
徒歌易水寒。
鉴赏
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的。骆宾王作为他的友人就写下了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别。
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 ,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很显然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
紧接上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下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
该诗的色彩与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然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纪忆作此{左言右由}
-
一丈红蔷拥翠筠,罗窗不识绕街尘。峡中寻觅长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虚为错刀留远客,枉缘书札损文鳞。适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
这丫头精啊,她明白自己是什么身份(有身份证不等于有身份)。假如把大观园比做一个公司,她就是老董事长(贾母)分配到贾宝玉副董事长兼副
-
[元]无名氏奇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
-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幽赏的朋友》全文赏析
西湖的雪景——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幽赏的朋友钟敬文作者简介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生于广东汕尾,客家人,民俗学家、民间文学
-
题解 本文选自《靖节先生传》,原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桃花源诗》和这篇小记,都表现了陶渊明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这正是后来好些封建文人津津乐道世外桃
-
金圣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的回评中,称赞它“为艺林之绝奇也”。在今天看来,这一回的描写也可以称作中国古代小说中“绝奇”的篇章。 首先,它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水浒传》以前的我国小说中,
-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作品赏析【注释】: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
-
太阳初出光赫赫 ①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② ,逐退群星与残月。 [注释] ①赫赫:诗中指极其炎热。《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庄子·田子方》: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