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江村,梅雪飘裙:《行香子》苏轼词翻译赏析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上片前四句追忆熙宁六年作者与友人陈襄(字述古)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过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这里用了个青箱杂记中的轶事:“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作者借用这一典故,廖廖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光景都活现出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可谓意味深长。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
【作品提要】 苏维埃时期,安加拉河下游要建水电站大坝,有着300年历史的马焦拉岛即将被淹没。年逾八旬的老太太达丽娅和邻居西玛、纳斯塔霞对此十分担忧。这时,鲍戈杜尔又带来了坏消息: 有人在破坏墓地。达丽
-
我爷爷十八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年,日本鬼子在村北安了据点,用铁丝网圈了百十亩地,铁丝网外挖了三丈多深的壕沟,沟里灌满
-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
我生固多忧,肉食常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闻君过云龙,对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山郭及未昃。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使君自孤
-
【生卒】:1842—1910【介绍】: 美国哲学家,著名的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信仰的意志和通俗哲学
-
古文观止·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 盛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南朝乐府民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属于南朝
-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解题】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826),诗题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将近考试时。张籍:唐诗人,见前《野老歌》作者小传,时为水部员外郎。水部: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掌管有关水道的政令事务。据《云溪友
-
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门外红尘人自走,瓮头清酒我初开。三冬学任胸中有,万户侯须骨上来。何幸相招同醉处,洛阳城里好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