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歌·南朝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读曲歌”属于南朝乐府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之所以叫“读曲歌”,据说是因为南朝宋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以此为名”(乐府诗集))。读曲歌今存八十九首,多为民间情歌,此为其中之一。
这首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女子的反常心理。这种反常心理的核心,是“愿得连暝不复曙”。“暝”是夜晚,“曙”是天亮。她希望一个黑夜连着一个黑夜,永远不会天亮——顶多,一年总共只天亮一次。为此,她要“打杀长鸣鸡”,因为长呜鸡爱在黎明时高声长鸣,它一叫,就表明天要亮了;她还要“弹去乌臼鸟”,因为乌臼鸟比鸡叫得还早,所以她要用弹弓把它赶走。这位女子希望“连暝不复曙”的心理状态, 已属反常;而她竟因这种反常心理而迁怨于长鸣鸡和乌臼鸟,益见其滑稽和荒唐。天总是要亮的,这是客观规律,是最简单的常识;长鸣鸡和乌臼鸟的报晓鸣叫,自古如此,也属正常现象。可是,这位女主人公的心中却涌出了违背这些简单常识的荒唐愿望,向无辜的鸡鸟发泄自己的怨恨,这不是一副傻得令人可笑的模样吗?
那么,这位女子为什么会希望“连暝不复曙”呢?俗话说:夜长梦多。她希望在那漫漫长夜中,去做一个又一个甜蜜的梦。也许是一些难于设想的原因(如男子服役远征)吧,她与她的情人(或丈夫)无法会面,无法在一起享受爱的欢乐,因此,只得在梦中飞到他的身边,甜蜜地依偎在一起。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揭示了这种特定处境下的特定心境。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觉得这位女子不仅傻得可笑,而且傻得可信了——她的反常心理和举动,正是常情常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唐]卢纶故关衰草偏,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
绛侯百万兵,尚畏书牍背。功名意不已,数与危机会。我公抱绝识,凛凛镇横溃。欲收伊吕迹,远与巢由对。誓言虽未従,久已断诸内。区区为怀祖,颇觉羲之隘。此身随造物,一叶舞澎湃。田园不早定,归宿终安在。彼美石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完成工作打算古诗词,内容包括阐述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古诗词,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的诗句,工作励志古诗词。原发布者:cdsabest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随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原文鉴赏 晏子(约前575
-
少仪 【题解】 篇名《少仪》,少犹小也。郑玄注以为篇名的含义是“以其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主要记述日常社会交际的礼仪细节。内
-
起首三句,想象奇特而瑰丽,落笔颇为不俗:近在咫尺的屏风,在迷离中居然看成像天般遥远。一实一虚,一近一远,通过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情人远别的怀思。“十洲”,是仙人所居、人迹罕至之地。托名为汉东方朔撰的《十洲记》载,在八方大海中,有祖洲、
-
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
作者: 王瑞明 《清经世文编》是清代学者、官僚、士人
-
这是一首思乡抒怀词,作于词人四十四岁旅居京都时。题中的“芝麓”,系清初“江左三大家 ”之一龚鼎孳的号,时在朝廷任礼部尚书。
-
隼旟归洛知何日,鹤驾还嵩莫过春。惆怅香山云水冷,明朝便是独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