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解析】
唐诗篇名。七绝。朱庆馀作。见全唐诗卷五一五。诗题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曾官水部员外郎,故称。作于宝历二年(826)。作者向张籍投诗行卷,受到张的赏识,张“置于怀抱而推赞之”,而“朱君尚为谦退”,临近应试时又作此诗以献张籍(范摅云溪友议卷下):“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借新妇问夫的典型细节,向张籍讨教己诗是否合时,构思新巧,比喻贴切。“妆罢”二句,将诗人试前忐忑不安心情生动传出,既富生活气息,又饶风华流美之致。宋洪迈曰:“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引)后张籍作诗酬答之:“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也用比体,充分肯定对方的才华,与朱诗同为匠心独具之佳构,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鉴赏1】 这首诗又题近试上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极盛,他们希望通过行卷,能被称扬、介绍于主考。本诗作者平时向水部郎中张籍行卷已得到赏识,但临考前他仍不放心,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了这首诗献给张籍,征求意见,以祈携助。这是此诗的本意。诗采用喻体,构思巧妙。作者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以新娘初次拜见公婆前的喜悦而又惶恐的心理,比喻自己临考前的不安和期待。 如果撇开“本意”,仅就“闺意”来鉴赏,这也是一首完整而优美的爱情诗。 诗的首句写成婚。“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即新房,诗人用“洞房”、“红烛”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婚之夜的热烈氛围。“停”,中止。即平常我们说“停电”、“停水”的“停”。停即“止”,但“停”含有“当中停止了一段”的意思。诗中的“停”引申为“熄灭”。本来,洞房里的红烛是通宵达旦点着的,可是这位新娘夜里把红烛吹熄了——到凌晨起来梳妆时才点亮。为什么“昨夜洞房停红烛”呢? 诗的第二句作了回答:“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媳妇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古代风俗,新婚的第二天清早,新娘得随新郎去拜见公婆。这位新娘因为想着天一亮就得去“堂前拜舅姑”,所以把洞房花烛也给吹熄了——以免烛光太亮影响睡眠而误了早起。事实正是如此,第二天她起了个绝早,点亮红烛,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梳妆打扮。我们不难想象,这位新娘子那繁忙、紧张的情景:眉毛画了擦,擦了又画;罗裳试了又换,换了又试。太花哨了怕欠端庄,太素朴了又怕寒伧。怎样才合公婆眼中的时宜?她实在没有把握! 妆罢,她只好向从小在公婆身边长大的新郎征求意见了。这就是诗的最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低声”两个字用得极好。它微妙地刻画出新娘子的娇羞神态和她那缱绻情意。妆罢“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花一般美的媳妇,难道公婆还会不满意的吗?这温柔的“低声”里,充满娇羞,充满幸福。然而,万一得不到公婆的欢心,这红烛洞房还有她的驻足之地吗! 这胆怯的“低声”里,我们还分明感受到新娘子心灵深处潜伏着的谦卑与隐忧。 汉魏民歌焦仲卿妻中,兰芝由于不中婆婆的意,便犯了封建礼教中妇女的“七出”之条。大戴礼记·本命说:“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也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封建社会似乎不是为丈夫娶妻子,而是给公婆找媳妇! 公婆不满意,媳妇便会丧失她在家庭中驻足的地位。而且,在封建社会,媳妇要使公婆满意又是多么难哪! 聊斋·婴宁里,婴宁连“善笑”、“爱花成癖”也会惹得婆婆不满,被斥为“憨狂”,受到“呵之”。封建社会媳妇与公婆的这对矛盾,正是诗中主人公幸福之中潜伏着隐忧的“根”;没有这矛盾,这首诗就不可能产生了。 用动作、行为细节刻画心理活动,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特色。契诃夫认为: “在心理描写方面也要注意细节。……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看明白。”(契诃夫论文学第27页)这首诗即通过外在动作泄露人物内心的隐微,从而揭示作品主题。 【鉴赏2】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 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 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子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 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评说】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洪容斋曰:此诗不言美丽,而味 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无限深意。” 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作者小传】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登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曾客游边塞,仕途不得意。与张籍、贾岛、姚合等唱和。生平事迹略见云溪友议卷下、新唐书· 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等。其诗长于五律七绝,内容多送别酬答及题咏纪游之作。描写细致,意境含蓄。有朱庆馀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卷。
-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① 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② 。(《形篇第四》) 【注释】 ①敌之败:此指打败敌人的时机。②政:此指决
-
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这是一首为朋友送行的诗。这位朋友究竟因犯何罪而遭流贬,不得而知,但诗中明白地介绍了这位朋友为人正直无私,纵被不公正地处罪也不是可耻的事,早晚会得到昭雪。临别之际,朋友的心情自然沉郁黯淡。作者便通过自己的诗
-
李阳冰《草堂集序》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1 。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2 。蝉联圭组 3 ,世为显著。中叶非罪 4 ,谪居条支 5 ,易姓与名 6 。然自穷蝉至舜 7 ,五世为庶 8 ,累世不大曜 9
-
有没有一句诗,你读起来,如听仙乐,像神仙一般的感觉。下面这38句唯美的诗词,有你喜欢的吗?你还知道哪些神仙般的诗词呢?
-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
-
褒城 ① 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 ② ,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 “忠穆公尝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 ③ ,驰驿奔轺
-
这么说你的孩子病了吗? 是的,昨晚上又发了一夜的热。 那么你最好请谁来诊一下。 但是请谁呢? 你替我想想? 唉,要是缪科长还活着 当太阳刚从东山升起,当人们刚刚从家里胡乱地吃过早饭,或甚至连早饭也未吃
-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 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ān)乎?”
-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省试骐骥长鸣》,诗见《丹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