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词翻译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
〔原文〕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蒿、劳,宵部。)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蔚、瘁,脂部。) 缾之罄矣, (三家缾作瓶。) 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
-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典源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叩) 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作品赏析【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
-
夫待騕褭、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由是观之,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 ——
-
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莫论身在日,身后亦无忧。
-
〔道应训〕 季子治亶父三年 ① ,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 ② 。见得鱼释之 ③ ,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 ④ ,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
-
就诗题看,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蚕欲老,写蚕到了快要吐丝的时候,需要勤饲桑叶,以保证蚕的健康发育。麦半黄,写麦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需要及时锄土,以利麦的吸收营养,来促进它的结实。以上两项农家的工作,都是需
-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
[清] 汪 琬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 ② ,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③ 。请告归。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 ④ ,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 ⑤ ,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