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苏轼词翻译赏析
苏轼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
泪珠不用罗巾浥,弹罗衫,图得见时说。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9月。时苏轼离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阊门为他设宴饯行,苏轼赋此词以为酬赠。这首赠妓词,摆脱了以往代他人抒情的框框,融注了作者个人的身世感慨。作者将歌妓视作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并通过“旧交新贵音书绝”与“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的对比,显出歌妓不趋炎附势的品德。整首词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读之令人神往。
上片先是直抒思乡之情,谓虽已“甚颜华发”,却是“故山归计”仍未决。以问句出之,见感慨更深。
作者此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旧交新贵音书绝”.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只有这位歌妓情意恳切,输肝沥胆,是可贵的知己。这首阊门留别词中,可以看到作者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有不幸的命运,临别之际,作者自然会触动真情。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殷勤别”到“离亭欲去”,意脉相连,过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体现出双方意绪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赠别属情理之中。但与自己最爱重的知音作别,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咽”字说尽了佳人的海样情深。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觉得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意忘了冷风吹泪脸。
结句用武则天如意娘诗之诗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作者用意则更进一层,劝佳人不用罗巾揾泪,任它洒满罗衫,等待再次相会时,以此作为相知贵心的见证。这既是劝慰佳人,也是自我宽解,今日洒泪相别,但愿后会有期。
纵观苏轼的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对新法而离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归故里之情更为迫切。此词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
小汪清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它不是一村一寨一屯一户的具体名字,而是一处抗日游击区根据地。由于当时东满特委机关与中共汪清县委在这里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评价最高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绝句、律诗、宋词、散文,推荐一些古诗,很美的、带评论,修养最高境界古诗。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 b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c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 d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
-
原文 建中靖国元年 1 ,东坡 2 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3 。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 4 ,坡倾囊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颜延之诗《五君咏》 阮 步 兵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涂穷能无恸。 嵇 中 散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
-
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过,未抵青
-
日本战后派*作家堀田善卫*的中篇小说,1951年全文发表,并获1951年下半年芥川文学奖。 作品写出了1950年朝鲜战争、冷战开始前后,处于美国
-
名言: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注释: 上民: 把自己置于人民之上, 即统治人民。先民: 站在人民前面, 即领导人民。 句意: (统治者) 要统治人民, 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出处】唐张祜《 赠内人 》。 【意思】月光映照着禁卫森严的宫院, 树影倾斜移动。在这牢狱般的宫中,宫女无可奈何地只有将目光投向树 上的鹭窠。诗人用描摹宫女的
-
元结漫歌八曲(选二)并序壬寅(762年)中,漫叟(元结自号)得免职事,漫家湖上,修耕钓以自资。作漫歌八曲与县大夫孟士源,欲士源唱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