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小说之《东坡卜居》全文、注释和翻译
建中靖国元年1,东坡2自儋北归,卜居阳羡3。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 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4,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 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徒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 岂有大 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人,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 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 子不肖5,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日诀别,宁不痛心! 此吾 之所以泣也。”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 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 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还毗陵6,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是岁七 月,坡竟殁于借居。前辈所为,类如此,而世多不知,独吾州传其事云。
选自费衮梁溪漫志
注释
1.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宋徽宗赵佶的第一个年号。
2.东坡:为苏轼的号。
3.阳羡:地名,在今江苏宜兴南面。
4.为钱五百缗:千文为一贯,房价约需五百贯钱。
5.不肖:不贤,不孝顺。
6.毗(pi)陵:地名,今属江苏省。
释义
苏轼在新旧党争中,最后一次被贬到儋州,到了宋徽宗元年时才被赦返回内地 。他想在阳羡这个地方选择居室。阳羡的士大夫们还很害怕当权者,不敢和他交往 。只有一个士人邵民瞻向苏轼求学。苏轼也很赏识这个人。两人经常一起拄着竹 杖出游,以漫步长桥游赏山水作为乐趣。
邵民瞻给苏轼买了一所住宅,房价是五百贯钱,苏轼拿出他所有积蓄才能偿还 邵民瞻的房钱。挑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即将搬入新居。这天,晚上苏轼和邵民瞻在月 下散步。偶然来到一个村落,听到一个老妇的哭声,非常哀伤。苏轼到那家门口倚 门去听,然后对邵民瞻说:“这种哀伤悲泣真是与众不同,难道是有天大的灾难降临 到她身上了吗? 我要去问问她。”于是就和邵民瞻推开柴门走了进去。见是一个 老妇,她见到苏轼,仍是哭泣不停。苏轼问老妇为什么哀伤到这种地步呢?老妇说: “我家有一住宅,世代相传了上百年,都保守着祖业不敢妄动,以至传给了我。但是 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住宅卖给了别人,所以我现在搬到了这个地方。上百年 的旧居,一旦就诀别了,怎么不令我痛心呢! 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呀。”苏轼也现 出了悲伤的表情。就问她旧居在什么地方,原来就是苏轼用五百贯钱买下的住宅。 于是苏轼再三安慰老妇,慢慢对她说:“您的旧居就是我买下来的。不要太悲伤了, 现在我把它还给您。”随即让取来房契,当着老妇的面把它烧了。又叫来老妇的儿 子,让他明天迎接母亲搬回旧居去,最后也没有索要房钱。
苏轼从此就回到了毗陵,也不再买住宅了,而是借顾塘桥孙家的房子小住一段 时间。这一年七月,苏轼就死在了借的房子里。前辈所做的像这样的事情,世人几 乎都不知道,只是我们苏州流传罢了。
-
寂寞申公谢客时,自言已见穆生机。绾臧下吏明堂废,又作龙钟病免归。 作品赏析【原题】:元祜元年二月八日,朝退,独在起居院读《汉昼妒.儒林传》,感申公故事,作小诗一绝
-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 [3] 。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 [4] ,然而承意观色为务 [5] 。客有见髡于梁惠王 [6] ,惠王屏左右 [7] ,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
-
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
-
作者简介毕沅(1730—1797),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
-
[唐]郑遨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沧
-
成吉思汗重用贤臣耶律楚材生于世宦门第,他自幼勤学,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和佛、道、医卜之说,还擅长著述,下笔为文,一
-
春 ① ,公将如棠观鱼者 ② 。 臧僖伯谏曰 ③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 ④ ,其材不足以备器用 ⑤ ,则君不举焉 ⑥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⑦ 。故讲事以度轨量 ⑧ ,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 ⑨ ,
-
《赞美》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连接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
-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