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词翻译赏析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
暂往比邻去,空闻二妙归。幽栖诚简略,衰白已光辉。野外贫家远,村中好客希论文或不愧,肯重款柴扉。 作品赏析【鹤注】当是上元二年浣花时作。过江上宅时郁尚谪楚中,是年盖放还矣。暂往比邻去①,空闻二
-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平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
-
作者: 樊洛平
-
饱含讽刺韵味的《大独裁者》《大独裁者》是由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查理·卓别林为导演执导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戛玉敲冰声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争得黄金满衫袖,一时抛与断年听?
-
【5441】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苏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3 4万字,2007年9月第1版,2020年3月第20次印刷,49元)△3部分:深深嵌在
-
这些年里,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
-
〔原文〕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古文观止·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范宣子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