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词翻译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注释】
①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②今夕是何年: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③琼楼玉宇: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宫殿。
④不胜寒:抵不住寒冷。
⑤“起舞”句:在月光下舞动优美的影子。
⑥转朱阁: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
⑦低绮户: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
⑧照无眠: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
⑨“何事”句:为什么偏偏老是在人有离愁别恨时才圆?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⑩“千里”句:相隔千里,共赏美好的月色。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赏析】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从政杭州刺史时,他在西湖中筑了一道堤,人称苏堤,百姓赖之,至今还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但他之所以受人喜爱,还在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他在山东密州任刺史时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兼怀子由这样两首词,至今脍炙人口。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都耳熟能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以及自已的仕途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朱阁,低绮户(原作”窥绮户,后来苏轼自改‘低绮户’更显精辟)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下面我们需要对这首词作一整体的评价,这首词在词史上的价值可以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散文史上的价值相比,而且这两篇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共性。赤壁赋中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尽,取之无竭,是造物无尽藏也。“清风明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在享受这些大自然丰富的馈赠时应该感到幸福,应该对自然、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的共生感激不尽,我们不仅是自然的朋友,是清风明月的朋友,也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惟有自己才是你最初与最后的朋友。基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人“,试问谁还比自己更接近自己呢?基督还说”要爱你的敌人“,试问:谁能比你自己更是你的敌人呢?你正是自己的邻人,也是自己的敌人,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因此,基督所说的就是”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开始。人必须先成为自己的朋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独裁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吧。在这首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虽然,苏子此词无论写作手法或意境都属上乘之篇,但毕竞还有些许”酒后醉话“之蛛丝马迹,不过这绝不影响这首千古绝唱以及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即便有点醉话也讲得如此美妙和富有哲理,这就是苏子的高妙之处。无怪乎,自苏子咏月的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九百多年来,人们仍然众口一词”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
-
前两句写韩江之曲折和对待态度。“南风”、“北风”,从文字上看是自然界的风,从整首诗意来理解,是暗指朝廷的所作所为变化莫测。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势力,酿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丘逢甲越来越看清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道是南风竟北风’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作品,通过对莲花的观察,揭示了莲花与人生的深刻内涵。莲花在污浊中茁壮成长,象征着人在世俗中保持清高和超脱。作者以审美的态度来赞美莲花,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热爱之情。通过莲花不惧污浊,用生命力征服世界的形象,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高尚品德,坚守正义,并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在的纯洁和静谧。这篇作品歌颂了莲花的美丽与品质,同时也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
〔原文〕 麟之趾, 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 (韩于作吁。) (趾、子,之部。) 麟之定, (鲁定作顁。) 振振公姓, 于嗟麟兮。 (定、姓,耕部。) 麟之角, 振振公族, 于嗟麟兮。 (角、族,侯部。
-
故乡是等同于母亲一样的名词。当我们谈论故乡时,故乡的山水、牛羊都和亲人一样跑在外乡灵魂的前面,庄稼和树木也和别处的不同,总是挺拔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再创佳绩的古诗词诗句,内容包括迎新再创辉煌的诗句,一开始取得佳绩,还需继续努力的诗句,描述“一开始取得佳绩,还需继续努力”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作品赏析【注释】:《千家诗》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注释](1)
-
主父偃论伐匈奴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
-
王轩《题西施石》 王轩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这首诗是诗人少年时代游览浙江苎萝山时的作品。西施石,又称浣纱石。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城南的浣纱溪畔、苎萝山下。诗的一二句描写了苎
-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狠其不早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