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
霜旱霜旱 【原文】 庆元四年,饶州盛夏中,时雨频降,六七月之间未尝请祷,农家水车龙具,倚之于壁,父老以为所未见,指期西成有秋,
-
白居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 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唐宋八大家常见古诗词,内容包括唐宋八大家古诗词,唐宋八大家的古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古诗。唐:韩愈 柳宗元 宋: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苏洵 曾巩 王安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
-
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
少顷雨止,天外残虹,西边透出日色来,得多少微雨过碧矶之润,晚风凉院落之清。只见后边小玉来请玉楼。玉楼道:“大姐姐叫,有几朵珠花没穿了。我去罢,惹的他怪。”李瓶儿道:“咱两个一答儿里去。奴也要看姐姐穿珠
-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 (主父) 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
-
为爱逍遥第一篇,时时闲步赏风烟。看花临水心无事,功业成来二十年。
-
翠幕红筵高在云,歌钟一曲万家闻。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
-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保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酰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莫嫌风有
-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 ② 主人授 ③ 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 ④ 《四库》 ⑤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 ⑥ ,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