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乡子 送述古》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
题解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叙写了游子思父的别离之情。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论这首诗:“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
-
沙鹤上阶立,潭月当户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疾病痊愈的诗句,内容包括唐诗宋词中能与疾病治疗相关的诗句,病痊愈纪念日诗词,病痊愈纪念日诗词。和袭美江南书情二十韵寄秘阁韦校书贻之商洛 陆龟蒙 我志如鱼乐,君词称凤衔。暂来从露冕,何事买云岩。 水石应容病,松篁未听谗。罐香松蠹腻,
-
最急的设立学校,养育千人之英,万人之杰。|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最急的设立学校,养育千人之英,万人之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观止·左传·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
-
当代儿童科学文艺作品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选编并于1986年4月出版。王国忠作序。该集选收中国当代科学文艺作品48篇。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化学、地质、电子等各种题材,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体裁和表现
-
泗洪中学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的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泗洪中学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内容包括江苏教育出版的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初中七年级上册古诗,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文。《古代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诗词三首》(
-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青春有关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青春的古诗,有关青春的诗句古诗,关于青春的古诗词。金缕衣[ 唐 ] 杜秋娘原文 译文对照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译文: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