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 别徐州》全诗鉴赏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作品赏析
【注释】: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 ”,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 隋堤三月水溶溶 ”,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 ,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 ,鸿雁北归故居 ,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 ,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 ,回顾之中 ,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 ,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 ”,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
【3275】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编写组编,江西高校出版社,17万字,2016年9月第1版,24 9元)△共四章:红色文化与社会主
-
【原题】:壬午二月桃方盛开雪积其上光辉红润不可形状以二诗纪之
-
【经文】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 ① ,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 ② ;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 ③ ,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 如三年之丧,则既 ④ ,其
-
凤城四中,今又是,同窗别离。忆往昔,青葱岁月,心潮彭裂。四年深埋一朝鸣,十年有二定今生。论豪情男儿与娥眉,同在胸。金榜梦,犹未偿,效国志,在八方。挥墨剑拼杀,独闯天涯。狂飙险阻何所怕,身后功名满京华。
-
【注释】:【注释】:亚卿:姓葛,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作者的朋友。亚卿与一位风尘女子相爱,短期分手,也十分依恋。韩驹使用这位女子的口吻,写了九首七言绝句,以表达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 《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音滔滔。远貌)不归
-
汪缙:游江上诸山记 汪缙己卯岁七月,水行至京口,舍舟从陆,宿一僻寺。晨起,饭寺中,寻至北固山远眺,徘徊久之,行且去矣。适有数鹰搏空
-
【原题】:余拉威济取山路归家用光独泝江再和见风吹草动仍同赋
-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1]。抬望眼,仰天长啸[2],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3
-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