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醉落魄/一斛珠 离京口作》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 )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在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 ,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在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
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
沈从文《桃源与沅州》赏析 沈从文先生1934年因事回湘西; 1937年由北平往昆明,又由湘西转道。两次回乡,各写了一本书。一本《湘行散记》,一本《湘西》。本篇即取自《湘行散记》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绞尽乳汁 女生宿舍,甲正在换衣服,乙惊讶地问甲:“你的胸怎么变得那么小了?”甲回答:“学习累的
-
橘颂 作者: 高安 【本书体例】
-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出处】唐李商隐《 隋宫 》。 【意思】春风和暖,举国上下都忙着把华丽的宫锦裁剪,可你却把它用来,一半作御马的障泥,一半作龙舟上的风帆。 【全诗】 《隋宫》 .
-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爱国忧民”类的诗句。 天宝八年( 749),岑
-
飞雨过池阁,浮光生草树。新竹开粉奁,初莲爇香注。野花无时节,水鸟自来去。若问知境人,人间第一处。
-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
-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 2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3 :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 4 ,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5 。春暖,伏维机政余裕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