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赏析》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猜你喜欢
  •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全诗翻译赏析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诗鉴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 思想知觉化作品分析

    指用知觉表达思想。托·史·艾略特*的作品,广泛使用了这种手法,使读者“感到思想象立即闻到一朵玫瑰花的芬芳一样”。如他的名著《荒原》*

  • “薤露蒿里”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薤露蒿里》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崔豹《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二章:一章曰

  • 金小明编后小记

    金小明编后小记金小明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周越然(1885——1962),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那些反映他在文化启蒙、传播

  • 苏轼《百步洪二首》全诗鉴赏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摩。不学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纤女初斜河。归来笛声

  • 祭文赏析·《祭父文》(佚名)

    祭文赏析·《祭父文》(佚名) 一世精神归石表,

  • 苏轼《扇》全诗鉴赏

    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彷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时奈尔何。

  •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题中的 “侍郎” 指刑部侍郎李晔。据 《资治通鉴》 记载,乾元二年(759) 四月,李晔因为天兴县令捕杀为盗的凤翔马坊押官一事而被贬为岭下尉。这年秋

  • 《古文观止·国语·王孙圉论楚宝》鉴赏

    古文观止·国语·王孙圉论楚宝 王孙圉聘于晋,

  • 《溪居》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简析该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谪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