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翦梅 游蒋山,呈叶丞相》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①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时稼轩再官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丞相:指叶衡。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著名抗金人物,与稼轩关系甚密,时知建康兼领江东安抚使。稼轩的再官建康,即出于叶氏的推荐。按:叶衡于是年冬始入相。此称丞相,当为后所追加。蒋山:即钟山。 叶衡于是年二月召赴行在,该词正咏此事。词由送别而惜别,由眼前而忆昔瞻后,由抒情而赞颂;不落俗套,写来含蓄蕴藉,委婉多致。
②“独立”三句:状送别场景。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苍茫:空阔无边貌。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③“探梅”三句:当年初春,踏雪游山,曾几何时,而今依依惜别。按:踏雪游山,当指稼轩通判建康时与叶氏共游情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④“白石”三句:悬想别后思念之闲愁。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桃李”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至而名归。索隐:“按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此颂叶氏有惠于人。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
-
国学名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出处和解释
【名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 语出汉代徐干《中论·修本》。道路不艰险,就识别不出马的好坏;责任不重大,就无法了解人的德行。说明只有通过实践的考验,才能看出人的德才之高低。
-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不如従我
-
(解题) “充”,满足之意。“德充”,使品性得到满足,得以保全。“符”,信也。信为证。题意是“全德证论”。篇中数处提到 “全德之人”。 主旨在强调原生品性的保全,无关乎容貌、形体的畸异缺残。保全品性便
-
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些轻狂,古城的大街小巷,由宁静而变得冷寂了,偶尔看到二三行人,也都似灰暗中晃动的影子。学院把几个世纪的厚重的大门关
-
《史记·张骞使西域》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他面对艰难险阻,勇敢地探索西域丝绸之路。他与各国王公交流,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这段历史见证了张骞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开拓精神。这一篇叙述丰富有力的文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历史。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作品赏析【注释】: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
-
杨万里 蒨罗绉薄剪薰风,己自花明蒂亦同。 不肯染时轻著色,却将密绿护深红。 杨万里这首咏石榴花诗将石榴花比作是南风用有皱薄纱剪裁而成的。蒨罗,大红色的丝罗。蒨:即茜草,其根可染大红。绉,即有皱的薄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年级带月的连续两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写出含月字的连续两句的诗句,连续两句带“月”字的诗句,连续两句带“月”字的诗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连续两句都带有“月”字的句子:(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