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宋词精选 > 辛弃疾

辛弃疾《满江红 暮春》全诗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2-07-28 阅读:0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此闺中念远词。上片写暮春景象,春去人不归,有岁月如流、年华虚度之慨。下片即景抒情,写其孤寂惶惑、矛盾苦闷之心理状态。其缠绵悱恻、深细委婉处,直迫秦观。或谓此词比兴寄托:春意衰败喻时局,盼行人音讯,即盼北伐消息,怕莺燕,则忧谗畏讥。疑失之穿凿。
  ②清明、寒食:农历中的两个节气。清明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寒食则在清明的前一天。③“花径”四句:写暮春景象。言风雨送春,红花落尽,绿叶茂盛。狼藉:形容落花飘零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狼藉残红,飞絮濛濛。”红粉:指落花。清阴:指绿叶成荫。
  ④“算年年”两句:言刺桐落尽,春寒无力,天将转暖。刺桐花:一名海桐,早春开花。叶与梧桐相似而枝干带刺,故有此名。寒无力:言春寒渐渐减退。
  ⑤“庭院”四句:庭院一片寂静,空自怀远;心间相思深情,无人倾诉。
  ⑥“怕流莺”两句:既欲诉无人,更怕莺燕窥破心事。
  ⑦“尺素”两句:谓天涯海角,行人踪迹不定,欲写书信,不知寄向何处。尺素:尺把长的绢帛,指书信。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彩云:行云,喻所思之人行踪不定。
  ⑧“漫教”两句:言田野一片荒芜,怕上层楼,纵目怀远。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处。”辛词意近之。漫:空。平芜:平坦的草地。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稼轩词素以豪放闻名,但也不乏有含蓄蕴藉近可于婉约的篇章。盖大作家,非只有一副笔墨,他们可据内容的不同、表达的需要 ,倚声填词,更迭变换,犹若绘事“六法”的所谓“随类傅彩”。按词谱,满江红用仄韵,且多穿插三字短句,故其音调繁促起伏,宜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感情,豪放词人也乐于采用,岳武穆“怒发冲冠”一阕可作楷模标本 。然而此前,贺方回已用此调填写了以“伤春曲”为题的词,抒发深婉纡曲之情,但是承其传统者,则是辛稼轩。
此词,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 ”,属于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既属常见常用 、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是仔细体味该词 ,既不落俗套 ,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 ”,骨者,是含义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 ”,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此句中,“江南”二字为骨。此二字与题目联系起来,则可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江南早春,风光绮丽,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风展酒旗,及至暮春三月,花开树生,草长莺飞。引发繁衍之外,“骨”的另一作用,乃显示其“力”,由“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可见。此句中“狼藉”二字为其骨。由此二字,读者仿佛感受到一股猛烈狂暴的力量。与之相比,孟浩然所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显得平易,李清照所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只觉婉转,而此处“狼藉”二字富有的骨力清晰可见“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株渐觉清阴密”,其骨在“暗随”与“渐觉”二处。此二处,“骨”又显示其劲韧之性,实作“筋”用。作者将“绿肥红瘦”的景象,铺衍为十四字联语 ,去陈言,立新意,故特意在其转折连接之处,用心着力,角胜前贤。“暗随 ”,未察知也;“渐觉”,已然也。通过人的认识过程表示时序节令的推移 ,可谓独运匠心 。“算年年”以下数语 ,拈出刺桐一花 ,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 。“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谓花朵瘦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假托不能与所思美人相见而抒写内心的愁苦。“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四个短句,只为点出“闲愁”二字,闲愁,是宋词中最常见的字眼,而其含义亦最不确定,乃是一个“模糊性概念”。
词人往往将极其深重的感受,不易名状、难以言传的愁绪,笼统谓之闲愁。读者欲探究其具体含义,使其“模糊性”变得清晰,则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其他的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差不多就能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作者此词中所谓的闲愁,当是由于自己不为南宋朝廷重用,复国壮志无从施展,且受投降派的忌恨排挤,进而而产生的政治失意。以此推衍而下,“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则痛恨奸侫之蜚语流言、落井下石之意 。“尽素”、“绿云”一联,以美人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然而,信息不来 ,踪迹全无 ,希冀仅存一线,愁肠依然百结,而“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的结尾,也就顺理成章了“谩”字是语气副词,表义甚是灵活,此处与“浑”字近,犹言“简直”、“真个 ”。“平芜碧”,可与欧阳修的词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参看,意谓即便上得高楼,举目遥望,所见的恐怕已是满川青草了。稼轩摸鱼儿有“天涯芳草无归路”之句,亦可参观,意谓归路已为平芜所阻断,最终不能与意中人相见了。
比兴寄托,乃风骚之传统,宋人填词,也多是继承这种传统,该词就是如此。而词人命笔,每托其意于若即若离之间,致使作品带有“ 模糊性”的特点。此种模糊性,非但无损于诗歌的艺术性,有时且成为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因素,越是模糊、不确定,越能引人求索耐人寻味。此种貌似奇怪的现象,正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点。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略,即当适可而止;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肯放过,则会认定处处皆有埋藏,又难免要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猜你喜欢
  • 古代民歌《上邪》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和前首《有所思》当为一篇,两篇是同一个女子的述说,上篇考虑和情人断绝,欲决未决,下篇是打定主意后的誓辞

  • 古典小说《关羽温酒斩华雄(第五回节选) 》全文和鉴赏

    且说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经德州平原县。正行之间,遥见桑树丛中,一面黄旗,数骑来迎。瓒视之,乃刘玄德也。瓒问曰:“贤弟何故在此?”玄德曰:“旧日蒙兄保备为平原县令,今闻大军过此,特来奉候

  • 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你就赢了

    一个人之所以平庸,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你就是人生赢家。

  • 李白《题许宜平庵壁》全诗赏析

    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瑟,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 《愚公移山》名言名句解读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注释】 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毫不退缩。 【译文】 有了百折不回

  • 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全诗鉴赏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作品赏析原题: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

  • 《南安军·文天祥》原文与赏析

    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

  • 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

    【名句】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 ① 不能知人 ② 、爱人者也。 【注释】①未有:没有。②知人:了解人,能识人。 【释义】凡是能使得别人了解自己、热爱自己的人,没有不能了解别人和爱别人的。 【点评】这

  • 杜甫《承沈八丈东美徐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全诗赏析

    今日西京掾,多除内省郎。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诗律群公问,儒门旧史长。清秋便寓直,列宿顿辉光。未暇申宴慰,含情空激扬。司存何所比,膳部默凄伤。贫贱人事略,经过霖潦妨。礼同诸父长,恩岂布衣忘。天路牵骐

  • 苏轼《陆莲庵》全诗鉴赏

    何妨红粉唱迎仙,来伴山僧到处禅。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相关栏目: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
  • 辛弃疾
  • 柳永
  • 欧阳修
  • 晏殊
  • 李清照
  • 范仲淹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